双电鳐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分类

纲: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亚纲: 板鳃亚纲 Elasmobranchii
目: 电鳐目 Torpediniformes
科: 双鳍电鳐科 Narcinidae
属: 双电鳐属 Diplobatis
种: 双电鳐 D. ommata中文名:双电鳐(拼音:shuāng diàn yáo);英文名:Ocellated electric ray;学名:Diplobatis ommata。双电鳐最大长度25厘米,鱼体扁平,如同圆盘,尾细长。栖息水深通常在2-94米,独居,白天藏身于海底的泥沙中,夜间捕猎,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以及多毛纲动物蠕

外形特征

双电鳐最大长度25厘米,鱼体扁平,如同圆盘,尾细长。

双电鳐分类

软骨鱼纲电鳐目是板腮类鱼的一个目,此目的鱼腮裂和口都在腹位,有五个腮裂,身体平扁卵圆形,吻不突出,臀鳍消失,尾鳍很小,胸鳍宽大,胸鳍前缘和体侧相连接。在胸鳍和头之间的身体每侧有一个大的发电器官,能发电,以电击敌人或猎物,卵胎生,分布在热带亚热带近海,半埋在泥沙中等待猎物,一般体形较小,没有食用价值。根据背鳍的多少,分为三科
双鳍鳐鱼科(Torpedinidae)
单鳍鳐鱼科(Narkidae)
无鳍鳐鱼科(Temeridae)

外部形态

电鳐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2米,很少在0.3米以下。背腹扁平,头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状,像团扇。电鳐栖居在海底,一对小眼长在背侧面前方的中间。在头胸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个肾脏形蜂窝状的发电器。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

发电

电鳐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到负极,也就是从电鳐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为电能,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可是,由于数量很多,就能发出很强的电压来。电鳐的每一个电板,只是肌纤维的变态。发电器官是从某些鳃肌演变而来的。在演变发生过程中解除了腮肌原来的职务,而承担了新的作用——发电。发电器最主要的枢纽,是器官的神经部分,电鳐能随意放电,放电时间和强度,它完全能够自己掌握。电鳐可以发电,并靠发出的电流击毙水中的小鱼、虾及其他的小动物,是一种捕食和打击敌害的手段。世界上有好多种电鳐,其发电能力各不相同。非洲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22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70~80伏,像较小的南美电鳐一次只能发出37伏电压。由于电鳐会发电,人们叫它做活的发电机、活电池、电鱼等。双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有海中“活电站”之称。电鳐每秒钟能放电50次,但连续放电后,电流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会后又能重新恢复放电能力。双电鳐的放电特性启发人们发明和创造了能贮存电的电池。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间的糊状填充物,就是受电鳐发电器里的胶状物启发而改进的。

古代传说

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医生们常常把病人放到电鳐身上,或者让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池中放电的电鳐,利用电鳐放电来治疗风湿症和癫狂症等病。就是到了今天,在法国和意大利沿海,还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风湿病的老年人,正在退潮后的海滩上寻找电鳐,当做自己的“医生”呢。

生活习性

双电鳐栖息水深通常在2-94米,独居,白天藏身于海底的泥沙中,夜间捕猎,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以及多毛纲动物蠕虫为食。在受到威胁时,头部两侧会发出强大电流进行反击防御。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分布图

分布图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