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泊子村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山东省莱阳市沐浴店镇北泊子村

基本概况

村庄属于山村,有党员24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5岁。

经济状况

该村耕地总面积910亩,粮田面积610亩,果园150亩,山峦150亩。村庄集体资产净值2.9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1.3万元,集体收入来源是资产租赁,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农业,人均纯经营性收入3300元。

村名由来

该村位于沐浴店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明中叶形成聚落,因地处平泊,取村明泊子后,因有三个村,按方位本村为北泊子。呈长方形聚落。目前,该村有167户,570人,主产小麦、玉米、水果等。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鳌山卫镇北泊子村

村庄由来

据《林氏族谱》载,崂山王戈庄村林氏来自福建,明朝初年,其一支迁岙山卫后立村,称后卫,又因地势低,洼处积水成泊,称泊子。为了与南泊子村相区别故称北泊子。同治《即墨县志》标作后卫,《即墨乡土志》标作北泊子。
据传,该村在发展过程中另有林氏一脉、于氏一脉、朱氏一脉先后聚居于此,《永乐年间》还有多个姓氏来该村定居,逐渐形成该村现在之规模。

政区人口

北泊子村现有472户人家,1379口人,有可耕地982亩,海滩600亩,虾池556亩,山林480亩。该村位于黄海湾西岸,地理位置优越。村西有青莱路,村东有新建的滨海大道,南有崂山相映,北有温泉宝地,西依 “安火户”山,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经济发展

1949年全村有180户人家、760口人,有住房420间,人均4.4平方米。有可耕地1292亩,粮食亩产180公斤,农业总产值3万元。
1970-1980年,党组织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生产,村集体拥有拖拉机一台、磨房一处(4间房)、小型播种机10台、大型播种机1台。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在种好责任田之外,开始涉足二、三产业。到2004年,全村有油坊2个,豆腐房1个,各种加工厂7个,饲养场3处;有水产养殖户210户,个体经商户9户;有茶田38亩,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442元。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逐渐告别了泥坯型住房,新建了砖石结构的平房和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村民已建成楼房24栋(3间X2层),铺基待盖者9栋。全村现有民房2400间,人均住房面积约20平方米。全村现有电话338部,手机250部,摩托车500余辆,三轮摩托车10辆,农用车辆及其他车辆600余辆,电冰柜与电冰箱400余台,洗衣机150台,电视机600台,还有80户人家安装了暖气。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建国初期,该村文化教育落后,大部分适龄儿童不能上学,1949年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0%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1956年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青壮年文盲逐步扫除。1970年村小学扩建为18间教室,约占地3亩。1970年,在村党支部领导下,青年团发动村青年利用农闲时间挣来的钱购置娱乐器材,办起了文艺宣传队,劳动时间在田间地头,节假日在村中为群众演出节目,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1996年村办公室建成,设有老年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人口学校,还在村北操场上建立篮球场。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共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87人,其中林式阳考入研究生班(北京高级军事院系),现已毕业就职。小学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学前班入园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1966年由村集体投资建立卫生室,设医护人员2名,主要负责计划生育和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治疗。乡村医生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博得村民的赞扬和好评,年年受到上级的表扬,并多次获得荣誉证书和奖状。
村庄建设,自1968-2004年,村两委与全村村民同心协力改造土地,使北泊子的土地由小变大,便利了机械化作业。在此期间共挖大、小平塘六个,修水库2个、机井2眼,可一次性灌溉700余亩地。多年来,在各届村两委的统一规划下,建立了多个新村小区,北泊子村基本达到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和道路通、水通、电通等六通。

社会福利

1997年至2004年,村出资88万元为村民交纳《三提五统》和两工费及农业税。2003年至2004年,村出资27800元为村民交纳大病统筹医疗保险费。同时还为60-70岁以上老人办理优待证,总投资2万余元

山东省海阳市海阳县徐家店镇北泊子村

基本概况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建村。因村子坐落在南泊子村北,故命村名北泊子。另一说,清朝中期,王姓由莱阳县大桃章村迁居,因建村处有一平泊,遂命村名大泊子。1955年,改称北泊子村。
北泊子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7′,北纬37°02′。东邻韩家庄,南连南泊子村,西接莱阳市东野后村,蓝烟铁路从村后通过。隶属徐家店镇。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0.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148户,440人。有王、孙、郑、林、尉等5姓,王姓占99%。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5.13万元,人均纯收入333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9%、0%、21%。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4年胶东军区纺织厂迁入本村,工作人员17人。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1年投资3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1年投资3万余元,安装自来水。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