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机构简介

《动手做》由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创办,是一张对青少年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科普报纸,1981年5月创刊,4开4版一张,半月一期。
该报以介绍科学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践、生活劳动小技能为主、寓科学于实践,既动手又动脑,体现科普知识对青少年智力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版面设置是:第一版,报道创造发明、小改革、国内外科技小发明,介绍世界专利、新产品剖析;第二版有“观察与实践”、“生物百项”、“种植养殖”、“天文气象“生理卫生”、“趣味数学”、“科学小实验”、“动脑筋园地”等;第三版有“设计与制作”、“模型天地”、“电子技术”、“容易做”、“标本制作”、“摄影爱好者”、“教具与学具”、“科学小制作”等;第四版有生活与劳动、工艺巧手、小当家、家务劳动、祖国绿化、小修小补、电工维修、烹调技术等内容。
该报刊登的科技知识,提高了读者的科普素质,不少青少年从中获得小科技、小发明的基本知识,甚至一些工人在生产实践中,也从中得到启迪,改进了现有工艺,提高了工效。该报初创时每月一期,发行量4万份左右,后为进一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改为4开4版科技小报,每月一期,发行量达33万份。1993年1月改为半月刊,发行量达60余万份,读者遍布十余省市。很多中小学校利用该报为教材,辅导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被誉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好辅导员,“培养小发明家的园地”。
该报自办发行,有发行站41个,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1996年社长施国富,总编辑吴云龙。
该报社址:永明路119号。

发展概况

《动手做》报是一份面向青少年,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贯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有关“动手动脑”、“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教育理念,是目前全国唯一倡导“寓科学于实践,既动手又动脑”的青少年专业科技《动手做》报诞生在科学的春天.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科技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针对当时全国普遍缺乏辅导资料的状况,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一批热心于青少年科普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时任上海市教育局长的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两个课堂”教育思想指导下(即提倡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体活动的“第二课堂”学习),创办了一份《科技活动活页资料一一动手做》。这份活页小报最初是向上海中小学免费赠送的,但出版后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外地学校、少年宫、少科站纷纷前来索取,第一期印了4万份,供不应求。1984年,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 《动手做》成为一份全国发行的正式报纸。到2006年1月10日, 已经出版615期,发行20多个省、市、 自治区,每期发行量10万份左右(历史上最高期发行量为35万份)。

版面分工

《动手做》报的编辑思想是:“重在普及,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兼顾趣味性和科学性,不仅要让读者爱读,更要吸引他们动手。”目前,报纸的四个版面分工如下:
第一版“发明与创造”,介绍青少年感兴趣的国内外各种发明作品,特别是来自读者自己的发明和构思。有时编者还加以点评,启迪青少年的创新意识。
第二版“观察与实验”,用较多篇幅发表全国各地中小学生撰写的科学小论文、观察或调查报告。同时,也刊登资深科技辅导员创作设计的趣味小实验、科学游戏等辅导资料。
第三版“设计与制作”,不断推出适合不同年龄层次读者动手制作的各种模型、科学玩具,还有电子、机械、纸工、工艺美术, 以及利用废弃物制成的小制作。对于一些既有合理成分、又有缺陷的学生作品,编者用“小制作诊所”的形式开展讨论并帮助修改、完善,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第四版“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应各地缺少参考资料的科技辅导老师所需而开设的。除了推荐有特色的劳技活动资料(包括日常生活中应该掌握的技能、技巧)外,还有“主题探究”, 即围绕一个探究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如观察、试验、收集资料、社会调查、动手制作,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在介绍各种探究手段的同时,还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和实践空间,供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才能。编辑尽量选取有典型意义、可供不同地域的学校老师参考的探究主题。许多老师把这个版面作为自己开设科学课的备课题库。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