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
-(zh-hans:
伊戈尔王子;zh-hant:伊果王子)-
1869年,鲍罗丁开始制作的歌剧,根据十二世纪的
俄罗斯史诗《伊芳戈尔远征记》自编脚本
亚历山大·鲍罗丁
并作曲。有些人认为这是他最出名的作品,它包含了经常被独立出来演出的鞑靼舞曲,在死时这部歌剧并没有完成,原因是他投注了更多的心血在
化学之上,後来这个作品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
格拉祖诺夫接力完成。
管弦乐
鲍罗丁最出名的
管弦乐曲,生动的描绘一个对他来说奇异的地区。
交响曲一
交响曲二
共三首其中第二个作品,最後并没有完成,断断续续占用了他七年的时间,却是一个吸引力很高、很有
俄国风格的作品,而这三部交响曲为国民乐派增色不少。
交响曲三
室内乐
钢琴五重奏
A大调第一号弦乐四重奏
D大调第二号弦乐四重奏
鲍罗丁写过两部弦乐四重奏,这两部作品都充满了
俄罗斯民族风格,以旋律柔美而取胜。其中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慢板,后曾被改编成
管弦乐单独演出,并且命名为《夜曲》。这部作品是献给作者夫人的,曲调柔婉抒情,朴实亲切。
亚历山大·鲍罗丁
俄国乐评:以「五人帮」、「强力集团」与-(zh-hans:穆索尔斯基;zh-hant:穆索斯基)-、-(zh-hans:里姆斯基-柯萨科夫;zh-hant:林姆斯基-高沙可夫)-、-(zh-hans:
居伊;zh-hant:库宜)-、以及五人帮之首的巴拉基烈夫齐名。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作于1880年。这一年是
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即位二十五周年,当时筹划举行一个“
俄罗斯历史活动画面配乐展览会”,画面的题材选自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为其中的一幅画面所写的配乐,这部音画由于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成为世界名作。作品描绘了一支骆驼商队在
俄国军队的护送下,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由远而近,继而又消失在空旷的远方。这是一部形象鲜明,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标题
交响诗。
1881年,鲍罗丁访问李斯特时,曾把这部作品呈献给李斯特。原曲的总谱出版于1882年。本曲为小快板,A大调,2/4拍子。乐曲一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轻轻地奏出空八度的持续泛音,描绘了草原的寂静空旷。在这个背景上由长笛和双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
俄罗斯民歌旋律,这就是
乐曲的第一主题。
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拨奏着固定的音型,使听者联想到远方传来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感到一支商队正逐渐走近。他们在
俄罗斯士兵的保护下,好象十分安详、无忧无虑。英国管吹出的描写商队的音乐悠扬迷人,且具有东方特点,这就是乐曲的第二主题。
音乐由小提琴E音的持续音变成了合奏。马和骆驼的蹄声及俄罗斯
民歌在进行中成和声的关系,接着,乐队以全奏来演奏出一支威武的进行曲。脚步声和蹄声融为一体,再一次响起了由大提琴
伴奏、英国管演奏的悠扬迷人的带有东方特点的音调。接下去,小提琴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中提琴和大提琴过后,出现了双簧管演奏的
俄罗斯民歌,与小提琴演奏出的东方式音调构成对位的组合。随后,音乐又在全奏中加以发展,表现出商队和军队间的融洽关系。在军队的保护下,商队安然地在草原上继续行进,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远方。这里所选的唯一一个片段的前半部分为乐曲的第一主题,后半部分为乐曲的第二主题。
D大调弦乐四重奏
鲍罗丁写过两部弦乐四重奏,这两部作品都充满了俄罗斯民族风格,以旋律柔美而取胜。其中,第二部(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慢板,后曾被改编成管弦乐单独演出,并且命名为《夜曲》。这部作品是献给作者的夫人的,
曲调柔婉抒情,朴实亲切。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亚历山大·鲍罗丁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这是对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感情的揭示。主部主题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奋进精神。它是建立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的,极富歌唱性。
第二乐章奏鸣曲式,充满活力的谐谑曲。主部主题轻快、活泼,副部主题柔美抒情。两个主题对比鲜明,饶有情趣。
第三乐章夜曲,这一段抒情优美、淳雅宁静。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
小提琴则以清新秀丽的格调与之对应,如双人起舞,表现了青年恋人间窃窃私语和热烈的感情。乐章在渐渐消失的微弱声中结束,如恋人在分别时依依不舍地离去。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主部主题的音乐表现出强劲和不安,而副部主题则抒情优美,表现了对光明的向往。音乐明快刚劲,但又不失舒展悠远,强调了本曲的抒情性。
鲍罗丁根据十二世纪的俄罗斯史诗《
伊戈尔远征记》自编脚本并作曲。作曲家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写这部歌剧,遗憾的是,作品还未完成,作者就去世了。后来,作者生前的挚友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
格拉祖诺夫一起续完了整部歌剧。
歌剧的剧情大致为:在古
俄罗斯的布基弗尔城,
伊戈尔王和王子弗拉基米尔率军抵抗入侵的波罗维茨人,不幸战败被俘。在波罗维茨人的营地,王子和波罗维茨的康恰柯芙娜公主相爱,而
伊戈尔王一心希望逃回到祖国,以雪前耻。波罗维茨首领康恰柯汗很欣赏他的刚强、豪勇,表示愿意释放他,但要他答应不再与波罗维茨人为敌,这些遭到了
伊戈尔王的拒绝。后来,
伊戈尔王得到了波罗维茨的正教徒奥弗路尔的帮助,终于设法逃回了祖国。而王子弗拉基米尔也如愿以偿地在波罗维茨同康恰柯芙娜公主成亲,当了敌国的驸马。
这部歌剧的音乐和鲍罗丁的其他著名作品一样,既有宏伟的历史场面的描写,又有深刻的抒情气息。鲍罗丁在写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虽然没有直接引用民歌,但是他在准备创作这部歌剧时收集并研究了大量的民歌。在雅洛斯拉芙娜的音调中,就运用了
俄罗斯民间哀歌的典型音;而第三幕波罗维茨女奴们的合唱,则运用了某些波兰舞曲的节奏特征。这是一种抒情的女声合唱,由三部曲式构成,全曲富有特征地把重音放在第二拍上,造成切分的效果。歌曲的中部是前后部分的发展,这种单主题性虽然对比不大,但突出强调了歌曲贯穿始终的抒情性。而歌剧的序曲则非常有趣地采用了很多歌剧中的主题,这些丰富的材料极其巧妙而有机地组织在正规的奏鸣曲式内,不能不说是作曲家的匠心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