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乌塘鳢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概述

中文名:中华乌塘鳢
学名:Bostrychus sinensis (Lacepede,1802)
英文名:Chinese black sleeper
俗名:乌鱼文鱼笋壳鱼,土鱼, 闽南等地俗称蟹虎,西北地区也叫泥鳅
种类:淡水产品 - 鱼类

特征

中华乌塘鳢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颇宽,略平扁。口宽大,前位,前鼻孔具细长鼻管,悬垂于
上唇上。上下颌等长,两颌齿细小尖锐。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鳍2个,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较小。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尾鳍圆形。体灰褐色,尾鳍基部上方具一带有白边的眼状大黑斑。中华乌塘鳢栖息于浅海、内湾和河口咸淡水水域,亦进入淡水,冬季潜在泥砂底中越冬。其性凶猛,摄食小鱼、虾蟹类、水生昆虫和贝类。分布于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以及日本海域。其生命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快,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中华乌塘鳢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并具有使伤口加快愈合的功效,另外,该鱼最大特点为离水在阴湿条件下可保持一星期不死亡,是一种适宜活运远销和出口创汇的良好海鲜品种之一。

生活习性

中华乌塘鳢是一种暖水性浅海咸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河口、港湾,栖息于泥孔或洞穴中。体型小,肉食性,喜食小杂蟹、虾、鱼、贝等。广盐性,最适盐度5‰—15‰,21‰以上生长缓慢。最适水 温为23—26℃,当水温低于15℃时,一般在洞穴中,不外出觅食,致死水温为10℃以下。pH值7.0—8.2为宜,要求溶氧量在4.0毫克/升以上。

人工养殖

条件

中华乌塘鳢是一种广盐性鱼类,最适盐度为5‰—15‰,如果盐度过高(25‰以上),鱼生长速度慢且较易
发病,所以鱼塘最好选择在河口或港湾以及淡水水源充足的沿海地带。鱼塘一般排干水后消毒,便于操作,面积一般以0.5—1.5亩为宜,用石砌塘基,塘底铺沙,且要平坦,排注水方便,水深1.5米左右。鱼塘内可用瓦筒、瓦片、大口径竹筒或灰色塑料管等作为栖息隐蔽物,俗称鱼屋。在鱼屋侧边和顶部都开有孔或缝,便于鱼活动。

放苗前准备

放苗前,池塘要排干水。清淤后,曝晒至池底干裂,曝晒后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用漂白粉5—10公斤消毒。3—5天后,在池底铺设瓦片、灰色塑料管等隐蔽物,然后用40目网过滤进水,水深60—80厘米,并施碳酸铵0.5—1公斤/亩及过磷酸钙0.05—0.1公斤/亩肥水。

放养

肥水3—5天后便可放鱼苗,放苗前一定要放鱼苗试水12小时以上,没问题才能放苗。入塘前的鱼苗可用5ppm高锰酸钾溶液药浴5分钟左右,投放时要小心地从塘边不离水面放鱼入塘,对于死伤残的鱼及时捞起,鱼苗规格为40—60尾/公斤,每亩可放养150—250公斤。

管理

饵料与投喂
中华乌塘鳢喜欢掠食鲜活或冰鲜的小杂鱼、虾、、贝等。对于腐烂发臭或骨硬刺多的饵料不要投喂,因为骨硬刺多饵料会刺伤鱼的肠胃,容易引起肠胃炎,变质饵料又会污染鱼塘。鱼苗阶段每天定时投喂1—2次,成鱼阶段每天或隔天定时投喂1次。投饵量要根据鱼的数量、摄食、水质、水温、天气等情况,决定每次的投喂量,以便避免残饵污染鱼塘,一般投饵量为鱼总重量的6%—12%,投喂40分钟后基本上吃完为好。饵料系数为5—7。
水质
中华乌塘鳢对水质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塘水不能过于混浊,一般要求每周彻底换水一次即可,如果盐度高(15‰以上),适当注入淡水。每隔10—15天用5—10公斤/亩生石灰或0.4—0.5ppm强氯精或1—1.2ppm漂白粉全塘泼洒一次。
清污消毒
中华乌塘鳢养殖周期较长,在养殖过程中,由残饵和排泄物都淤积于鱼屋里,还有外来海水带有病毒、细菌等物质,如果不及时清理消毒,就会引起鱼病或使鱼生长缓慢。一般每二个月要清理一次鱼屋,具体的做法:将鱼塘排干水,先把鱼全部都捕起来,利用塑料膜垫放在阴凉通风地方,再把塘内的栖息隐蔽物掀开,清理杂草淤泥等杂物,并用消毒杀菌物处理,然后移动新位置叠好鱼屋,接着注进新鲜海水。称量鱼总重量再放入塘,便于今年准确控制投饵量,发现有病鱼或伤鱼,要及时分离治疗。
防暑与越冬
中华乌塘鳢在高温季节,尤其在烈日曝晒下,一定要保持1.5米以上水深,鱼屋多且小,以便鱼分散。冬天当水温15℃以下时,一般不出来觅食,10℃以下开始死亡,在冬季之前,应加强营养育肥,将鱼移到避风或泥质好的塘,鱼屋加大加厚,适当可在上面盖一层泥。
收获上市
中华乌塘鳢养至体重150克以上便可上市,捉大留小,但应尽量避开其他养殖水产品10—11月份上市的旺
季,以便卖好价钱。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