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副笔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产地

韩愈《毛颖传》称,宣州溧水县中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溧水今属江苏省,唐代则属宣州郡,其东南有山,名曰“独山”,就是韩愈所说的“中山”。白居易诗所谓“江南石上有老突,食竹饮泉生紫毫”,所指的当也是这一带。但实际上唐代宣州虽以产兔毫著名,但所用毫料未必就是当地所产。据冯执《云仙杂记》云“:余守宣时,问笔工毫用何处兔,答云陈、亳、宿数州客所贩。宣自有兔,毫不堪用。盖兔居原田则毫全,以出入无伤矣。宣兔居山,出入为荆棘树石所伤,毫例短突,则白诗所云非也。”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例如现在浙江湖州离江苏溧水很近,但湖州所制兔毫的毫料,却大多向嘉兴的硖石一带采购,因硖石是属于平原地区的缘故。

兔毫笔

宣州所制的兔毫笔,在唐宋时期极其有名。例如家在成都綄花溪畔的女诗人薛涛,在《十离诗。笔离手》中句云":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这里的宣毫即指宣州所产的笔,红笺是指她自制的“薛涛笺”;可见当时的宣笔已远销到今天的四川一带,并为人所艳称。宣笔中又以“诸葛高”为著名。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云“:笔出于宣州,自唐唯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佑前,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宋蔡*《铁围山丛谈》则说“:宣州诸葛氏,素工管城子,自右军以来世其业,其笔制散卓(一种制笔法式,详见下文)也”。这就是说诸葛制笔自东晋时就开始了。他还讲了一个故事,说唐代有个名士素称精通书法,通过宣城的地方官向诸葛氏求笔。诸葛氏先送了他两支“右军笔”,他不满意;又送了十支好笔,那名士还说“不好使”。诸葛氏找来那人的字墨,恍然大悟地说“像这样的书法用普通的笔就行了,我以前给他的右军笔,不是王羲之还不能用呢”!

陈氏宣笔

邵博的《闻见后录》中,也有情形相似的记载“:宣城陈氏,家传右军《求笔帖》,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尔必却之。”果却之,遂多易以常笔。曰“前者右军笔,公权固不能用也”。这显然是同一件事,传闻互异而已。

诸葛氏宣笔

不过“宣州陈氏”除邵博提到外,未见它书记载,而宣州诸葛氏则许多书上都降到过。其中知名的笔工有“诸葛高诸葛元诸葛丰、诸葛方”等人。北宋时文学家梅尧臣(字圣愈)是宣城人,他把诸葛高所制的笔当作家乡土产送给欧阳修,欧阳修得笔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题为《圣愈惠宣州笔戏书》,诗云“:圣愈宣城人,能使紫毫笔。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价高乃费钱,用不过数日。岂如宣城笔,耐久仍可乞”。
这里用京师(汴京,今开封市)笔工们的产品与宣州诸葛笔对比,说京师大相国寺往东一带,笔肆多得像衣缝中的虱子一样,尽管他们在广告牌上自吹自擂,但产品使用几天就坏掉了。而宣州笔则“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汴京大相国寺一带所制售的毛笔,为什么就这样糟糕呢?苏轼曾分析过其中的原因。他说“:近日都下笔皆园熟少锋,虽软美易使,然百字外力则衰,盖制毫太熟使然也。鬻笔者既利于易败而多售,买笔者亦利其易使。惟诸葛氏独守旧法,此又可喜也。”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苏轼特别喜欢用宣州诸葛氏的笔。他曾说“宣城诸葛氏笔擅天下久矣,纵其间不甚佳者,终有家法。”他晚年还用诸葛丰所制的鸡毛笔来写字。苏轼的好友黄庭坚则说“:宣城诸葛三副笔,笔锋虽尽,而心圆如故。”可见宣州诸葛氏的笔,主要氏以质量取胜,因而得到很高的声誉。

无心散卓笔

宣州诸葛氏的许多笔工中,诸葛高的制笔技术,又是其中的佼佼者。“无心散卓笔”,是他的特色产品之一。据黄庭坚在《山谷笔说》中说“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由于有三分之二的笔头纳于笔管之中,使用的只是笔毫的锋尖部分,这样弹性自然较好,无需用其他弹性更好的毫料来加健,而且不会有散锋、脱毫之弊。当时苏轼认为“:散卓者,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尚无其法,反不如常笔。”但据黄庭坚说,此外还有一人能制无心散卓笔。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