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世代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美国世代当中,目前讨论最多的有X世代,Y世代就是接在X世代之后的一个世代。然而,“哪个时期”为Y世代的定义仍具有争议性。
由于世代的年龄和族群定义不是透过正式官方过程来进行的,而是由人口学家、新闻媒体,畅销作家和书籍、大众文化行销、市场研究人员来主导,所以并没有精确的Y世代构成定义。但在许多不同小组讨论议题中,Y世代的相同范围多介于1976年2001年之间。某些议题里提到1993年到2000年,社会历经了数码化革命,因此这段时期不见得还算是Y世代。另外也有一个议题,引起了许多辨证和讨论,也就是Y世代缺乏了一个明显的结束点,学者以婴儿潮世代为比较,在婴儿潮世代当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明确的结束点。
无论如何,若将1978年到2000年视为Y世代的“时期”,在美国的Y世代人口约有7千6百万人。

争议

Y世代(常简写为Gen Y)本身的争议性可说比X世代要大得多,原因是它企图借用了X世代的定义方式来解说其特色,但X世代本身就有相当多争议还未获得共识。当初Y世代的命名是为了方便叙述某时期中的某群人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经验,于是创造出Y世代这个名词,来方便叙述。
Y世代的Y字在时间轴上暗示了它是接在X世代之后的,而 回声潮世代,则隐喻了它与婴儿“潮”世代的关系。 千禧世代网际世代则企图点亮Y世代最重要的两个特色(千禧年和因特网)。这四个世代名称,以强烈的关键字和文化趋势将一群在特定时期出生的美国青年人描出鲜明的草图。因此时间究竟是西元哪一年到哪一年,就不是那么必要了。
从威廉·史特劳斯(en:William Strauss)与尼尔·郝伊(en:Neil Howe)的书《 世代:1584年到2069年的美国未来历史》(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 1584 to 2069)、使用了不同名词(Y世代与千禧世代)来描述这个特定的美国世代,因此两方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辩。Y世代在名称上具有紧密从X世代接续的意涵;而千禧世代则明确的给出了特色和结束点。于是两位作者引用美国人口统计学的历史与大量研究,又推出了《千禧风云(意为千禧世代的掘起)》(Millennials Rising)这本新书。
在《世代》这本书中,郝伊和史特劳斯将Y世代的诞生时期定义为1982年到2000年,并以2000年时毕业的18岁高中生为主角。原因是这一届毕业的高中生,在成长时期,受到许多媒体关注他们的就业、生活、消费、政治与社会观点等。这一点提供了他们之前与之后出生族群对比。
1993年是Y世代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的年份,最先采用Y世代说法的是广告杂志(Ad Age)的编辑,在1993年8月份广告杂志提到Y世代时,介定此世代为1974年到1980年出生的美国人。
企业策略家与心理学家唐·泰普史考特(en:Don Tapscott)在他的书《 N世代:主导21世纪数码生活的新新族群》(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里,第一次使用了网际世代这个名词,其名称意义为,在数码时代成长和以因特网为生活重心的世代。

协助关键

当一个世代要被检测、分类和研究时,人口学家多依赖全国性的重要事件来标定。形成一个世代的因素有童年的经验,青少年时的行为,成年后的观点等,各个世代在这些行为上都不相同,但多数会反对上一世代的观点。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巨大消沉而形成的 G.I. Generation。经常被翻译为“最伟大的世代”或“伟大的新世纪世代”(Greatest Generation)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则是婴儿潮世代的关键事件,也就是第一次登陆月球、刺杀甘乃迪事件和60年代社会革命
下列几个历史事件是学者经常拿来定义Y世代的关键:
·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1986年1月28日,这个事件是分离X世代与Y世代的主要事件,多数Y世代的成员太小,记不得这个全球性的历史事件,或是他们根本就还没有出生。
·苏联解体、第一次波斯湾战争。这是属于Y世代中期的重要全国性事件。多数Y世代都记得住这个事件。
· 在1996年2001年间,个人电脑和因特网迅速的普及,这也是少部份家庭能负担得起电脑和网络费的Y世代记忆之一。这部份的Y世代多有在网络事业与电脑科技界成功的案例。
·911事件也是Y世代的关键事件。不少学者认为911事件之后出生的世代,就不能算是Y世代的范围。而1997年之后出生的孩子,由于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他们才4岁不到,对此事件印象不深,也不能算做Y世代。也就是说,1997年之后,可算是Y世代的尾声,Z世代的开始。但这一论点还在持续的争执当中。
·阿富汗伊拉克战争,还有美国反恐战争,是Y世代记忆中的战争事件关键。此事件可等同于GI世代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是婴儿潮世代中的越战。

现存关系

年代 数量 占总人口比 %
1950年代 4千730万 31.1%
1960年代 6千450万 35.7%
1970年代 6千980万 34.0%
1980年代 6千370万 28.0%
1990年代 6千420万 25.7%
1998年6千980万 25.9%
2005年9千640万 ~32%
人口统计上,最精确的 回声潮世代时期大约只有5年,在1989年到1993年之间。这五年是美国第一次自1964年以来,新生儿诞生人数突破400万(但当今在人数统计上还有争议)。由于1985年的新生儿诞生人数跟1965年的人数同样是376万人。有些人认为回声潮世代时期是从 1985年开始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出生率与1971年相同,皆为17.2%。

统计特征

看Y世代

许多Y世代都是婴儿潮世代的孩子,而且在人口统计曲线上,Y世代是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既婴儿潮世代的下一个生育高峰,过去婴儿生育曲线,在 1958年和1968年之间形成很明显的波峰,持续有11年之久,而Y世代的波峰在1987年到1991年间,持续了约7年。在因此Y世代又别称为“回 声”潮世代(Echo Boomer)。至于其他少数的Y世代,很明显的则是X世代的孩子,他们的祖父母可能是GI世代,或是更早的沉默的一代(en:Silent_Generation); 这一波回声潮世代的人数是美国在1990年代的生育高峰;相较起1950年代或1960年代:1990年代新生儿出生成长率提高到3.3%,可说是每两个 世代就以倍数成长中。在1980年代,出生成长率仅有1.9%。成长率则有提高到2.0以上。仅管美国的出生成长率曾轻微的提高到2.0以上,但小 家庭还是越来越多,绝大部份的都只有一到两个孩子。

冷静Y世代

由于多数的Y世代期限都在20年以上,不论年代究竟在西元几年到几年之间,最大范围的Y世代共识,落在1976年2001年之间。
社会学学者们以此时段,企图找出早期的Y世代有什么特色,他们是否带有一些X世代的色彩,他们和中期的Y世代又有什么不同?
早期或“冷静”的Y世代时期,就是X世代结束后的1982年到1985年间,这个世代有时也被称为“为什么”世代(Generation Why),不过关于X世代是否公认在1981年就结束了,学者仍抱持不同看法,另有一批学者认为,X世代在1976年就算是结束了,这之间与早期的Y世代 就可能有些模糊的重叠。学者将X世代与Y世代的分岭原因归因为,科技和社会法则转变,还有全球政治议题的变化。最后学者获得的论点是,早期的Y世代相对地 是比较冷静的,在柏林围墙和冷战结束之后,他们是最后一个记忆里曾有冷战历史的世代,他们获得的是战争已经结束的社会经验。
对早期的Y世代来说,他们正好处于一个科技“起飞”的年头,因此对他们来说,新科技总是在“那边”等待着他们,许多早期的Y世代都是技术或专业领域 的佼佼者。仅管学者对他们所擅长的领域究竟是专一的还是混合的,时有争论,但早期的Y世代和X世代有所明显区别的,往往在于面对新科技的态度,相较之下, X世代是较为保守、悲观的。早期的Y世代则是易于接受的。
MTV世代
就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1976年到1984年间,晚期的X世代与早期的Y世代中,混合出一种被称为 MTV世代的族群,他们带有冷战时期的记忆,对苏联的政治、柏林围墙都还有记忆。这一点与后期绝大部份的Y世代都相当不同。在MTV世代的小学后期,或是国中(台称) 初中(大陆称)早期,因特网才出现。这之中有些人变成了Y世代的核心代表,他们具有像是1993年数码革命推手的美誉,也了解旧有技术到今日科技的转变 (如VHS录影带)。
9月11日的转移
某些学者和期刊锁定了2001年的9月11日为Y世代的结束点。这一天是美国世贸双子星大楼遭受恐怖份子攻击的日子。所以那些在2001年9月11日出生之后的,就不再属于Y世代的一份子,而被学者视为Z世代,这样子的年份限定仅管是宽松而且概括的,但这一天出生之后的族群,很明显的对恐怖份子、因特网或个人电脑,都没有参与其中的历史,是一个崭新的世代。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