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
隧道技术和
加密技术,已经能够建立起一个具有安全性、互操作性的VPN。但是该VPN性能上不稳定,管理上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这就要加入QoS技术。实行QoS应该在
主机网络中,即VPN所建立的隧道这一段,这样才能建立一条性能符合用户要求的隧道。
不同的应用对
网络通信有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可用如下参数给予体现:
·带宽:网络提供给用户的传输率;
·反应时间:用户所能容忍的数据报传递延时;
·抖动:延时的变化;
网络资源是有限的,有时用户要求的网络资源得不到满足、通过QoS机制对用户的网络资源分配进行控制以满足应用的需求。QoS机制具有通信处理机制以及供应(Provisioning)和配置(Configuration)机制。通信处理机制包括802.1p、区分服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 per-hop-behaviors,DiffServ)、综合服务(integrated services,IntServ)等等。现在大多数局域网是基于IEEE802技术的,如
以太网、
令牌环、FDDI等,802.1p为这些局域网提供了一种支持QoS的机制。802.1p对
链路层的802报文定义了一个可表达8种优先级的字段。802.1p优先级只在局域网中有效,一旦出了局域网,通过第三层设备时就被移走。DiffServ则是第三层的QoS机制,它在IP报文中定义了一个字段称DSCP(DiffServ codepoint)。DSCP有六位,用作服务类型和优先级,
路由器通过它对
报文进行排队和调度。与802.1p、DiffServ不同的是,IntServ是一种
服务框架,目前有两种:保证服务和控制负载服务。保证服务许诺在保证的延时下传输一定的通信量;控制负载服务则同意在网络轻负载的情况下传输一定的通信量。典型地,IntServ与
资源预留协议(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RSVP)相关。IntServ服务定义了允许进入的控制算法,决定多少通信量被允许进入网络中。
供应和配置机制包括RSVP、
子网带宽管理(subnet bandwidth manager,SBM)、政策机制和协议以及
管理工具和协议。这里供应机制指的是比较静态的、比较长期的管理任务,如:
网络设备的选择、网络设备的更新、接口添加删除、
拓扑结构的改变等等。而配置机制指的是比较动态、比较短期的管理任务,如:流量处理的参数。
RSVP是第三层协议,它独立于各种的
网络媒介。因此,RSVP往往被认为介于
应用层(或操作系统)与特定
网络媒介QoS机制之间的一个抽象层。RSVP有两个重要的消息:PATH消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RESV消息,从接收者到始发者。 RSVP消息包含如下信息:①网络如何识别一个会话流(分类信息);②描述会话流的定量参数(如数据率);③要求网络为会话流提供的服务类型;④政策信息(如
用户标识)。RSVP的工作流程如下:
·会话接收者若对发送者要求的会话流认同,则发送RESV消息,否则发送拒绝消息;
·当发送者收到RESV消息时,表示可以进行会话,否则表示失败。
SBM是对RSVP功能的加强,扩大了对共享网络的利用。在共享
子网或LAN中包含大量
交换机和
网络集线器,因此标准的RSVP对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支持RSVP的
主机和
路由器同意或拒绝会话流,是基于它们个人有效的资源而不是基于全局有效的共享资源。结果,共享
子网的RSVP请求导致局部资源的负载过重。SBM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协调智能设备。包括:具有SBM能力的主机、
路由器以及
交换机。这些设备自动运行一选举协议,选出最合适的设备作为DSBM(designated SBM)。当
交换机参与选举时,它们会根据第二层的
拓扑结构对子网进行分割。主机和
路由器发现最近的DSBM并把RSVP消息发送给它。然后,DSBM查看所有消息来影响资源的分配并提供允许进入控制机制。
网络管理员基于一定的政策进行QoS机制配置。政策组成部分包括:政策数据,如用户名;有权使用的
网络资源;政策决定点(policy decsion point,PDP);政策加强点(policy enforcement point,PEP)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议。传统的由上而下(TopDown)的政策协议包括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命令行接口(Command Line Interface,CLI)、命令开放协议服务(Command Open Protocol Services,COPS)等。这些QoS机制相互作用使
网络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又向用户提供了一个性能良好的网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