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超声心动图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拼音

Mxíng chāo shēng xīn dòng tú

英文参考

Mmode echocardiography

操作名称

M型超声心动图

适应证

M型超声心动图适用于怀疑或确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禁忌证

一般无特殊禁忌证。

准备

向患者介绍本检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合作。

原理

原理:辉度调制型中加入慢扫描锯齿波,使光点自左向右缓慢扫描,形成心脏各层组织收缩及舒张的活动曲线。
心脏是一个大器官,超声一个切面观察的波群不可能反应整个心脏情况,因此常把超声检查分为若干个波群来观察。常见的波群有:
(1)心底波群(即四区):主要观察主动脉及左心房。
(2)二尖瓣波群(包括三区及二区):主要观察二尖瓣及左右室的活动情况。
(3)心室波群(一区)。
(4)三尖瓣波群。
(5)胸骨上窝心底血管波群。

方法

仪器调节方法

深度比例常用1∶2,幼儿1∶1。光点扫描时间4s或5s,须放大观察时用2s或2.5s,弧形扫查时用8s或10s。心电、心音与心动同时应用时,必须调至三者同步

部位及一般检查方法

二维超声心动图相同,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然后用取样线转换为M型超声心动图。

心脏各部分检查方法

(1)4区(心底部)检查方法:4区~2b区均以胸骨左缘左室长轴断面图为基础。
①4区的取样线通过主动脉、左房,解剖结构自前至后(示波屏为自上而下)为胸壁及右室前壁(无运动之回声),右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前壁、后壁两条平行运动回声,收缩期向前,舒张期向后,主动脉腔内有主动脉瓣回声,收缩期开放,舒张期关闭),左房腔及左房后壁。
②测量法及观察内容:有主动脉瓣回声为主动脉根部标准部位。
A.测主动脉根部舒张末期(指同步显示之心电Q波开始处,下同)的内径,即从主动脉根部前壁回声上缘到后壁回声上缘。主动脉壁增厚或夹层动脉瘤应分别测量外径及内径。
B.测主动脉瓣开放幅度,即右冠状动脉瓣(上瓣)回声下缘到无冠状动脉瓣(下瓣)回声上缘之垂直距离。
C.分别测左房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即在心电T波与R波对应点主动脉根部向前运动达顶点处,从主动脉后壁回声下缘至左房后壁回声上缘之垂直距离。④观察主动脉瓣回声有无增强、多重反射、绒毛状附着物,运动形态,左房腔有无异常回声团,回声团形态、大小、活动性与左房壁的关系及各种测量数据。
(2)3区(二尖瓣)检查法
①取样线通过二尖瓣前瓣瓣尖,探及呈“M”形快速运动之二尖瓣前叶回声。从前到后的解剖结构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间隔、左室流出道、二尖瓣前叶、左房后壁(或过渡区)。
②测量法及观察内容:
M型心动超声图 二尖瓣区E峰 A峰 FG段 CD段 M型心动超声图 二尖瓣区E峰 A峰 FG段 CD段
A.二尖瓣前叶运动幅度:二尖瓣曲线最低点(C点)之上缘到最高点(E点)之上缘之垂直距离(以下测幅度均同此法)。
B.二尖瓣前叶舒张早期关闭速度(EF速度)沿E至F段画一向下延长线,沿E点向右画一水平线,取相当1s之一段长度,在1s线末段画一向下垂直线,与EF延线相交于一点,测量此点以上之垂直线长度,即为EF速度(mm/s)。以下凡测回声速度,方法同此。
C.二尖瓣最大开放速度,即DE速度;
D.二尖瓣关闭速度,即AC段速度;
E.二尖瓣前叶A峰速度,即A点至C点之垂直距离;
F.二尖瓣前叶A峰/E峰比值,即A峰幅度/CE幅度;
G.左室流出道宽,二尖瓣前叶C点到室间隔左室面之距离;
H.观察二尖瓣回声(内容同主动脉瓣)。注意前叶后有无回声团,左室流出道内有无绒毛状回声。
(3)2a区(二尖瓣前后叶)检查法
①取样线通过二尖瓣前后瓣的瓣尖,从前到后之解剖结构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间隔、左室腔,左室腔内有二尖瓣前后叶、左室后壁。
②测量法及观察内容:二尖瓣前叶E峰到后叶E峰的距离,即二尖瓣前后叶间最大开放幅度;A峰到A峰的距离,即二尖瓣在舒张末期的开放幅度,如CD段向左房方向运动,测量CD段运动的幅度。观察二尖瓣前后叶有无异常运动。如收缩期、舒张期有无震动运动,后叶与前叶同向运动等。
(4)2b区(右室、室间隔、左室)检查法
①取样线通过显示有二尖瓣腱索的左室,从前到后之解剖结构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腔、室间隔、左室腔(左室腔内有二尖瓣腱索或二尖瓣前叶片断回声)、左室后壁。
②测量法及观察内容:
A.右室内径:测舒张末期右室前壁内膜回声下缘至室间隔右室面回声下缘之垂直距离。如室隔肥厚,应测右室前壁与室隔右室面间的距离。
B.室间隔的测量:
a.厚径,包括舒张末期厚径和收缩末期(室间隔收缩期向下运动达顶峰处)之厚径,均为右室面回声上沿至左室面回声上沿之垂直距离。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收缩期厚径增加率:(收缩期厚径-舒张期厚径)×100/舒张期厚径。
b.收缩运动幅度:舒张期至收缩期室间隔向下运动之幅度。
c.收缩速度:室间隔收缩期向下运动回声之速度。
C.左室:
a.舒张末期内径:即舒张末期,室间隔左室面回声上缘至左室后壁心内膜回声上缘的垂直距离。
b.收缩末期内径,即左室后壁收缩期向前运动达顶峰处心内膜回声上缘至室间隔左室面回声下缘之垂直距离。
D.左室后壁:
a.收缩期运动幅度,即心内膜回声于收缩期开始向前运动至达顶点之垂直距离。
b.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即心内膜回声于收缩期向前运动的速度。
c.舒张期最大运动速度,即心内膜于舒张期从向前运动顶点转向后运动至最低点的速度。
d.厚径,即测舒张末期时后壁心内膜回声上缘至心外膜回声上缘之距离。
E.观察内容为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形态,前、后心包区有无无回声区,左室内于舒张期有无异常云絮状回声团,各种测量数据。探及心尖部时,可见左室腔小,其内仅有乳头肌回声,无二尖瓣及腱索者为1区,以观察左室有无扩大。
(5)5区(三尖瓣)检查法:
①以胸骨旁右室流入道长轴图、主动脉短轴图、胸骨旁或心尖四心腔图为基础,取样线通过三尖瓣前瓣,从前向后之解剖结构为:胸壁及右室壁、右室腔、三尖瓣前叶、右房。
②测量法及观察内容:与二尖瓣前叶所测部位及观察内容相同。
(6)区(肺动脉瓣)检查法
①以胸骨旁右室流出道长轴图、肺动脉分叉长轴图为基础,取样线通过肺动脉瓣,从前到后的解剖结构为:胸壁及右室前壁、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
②测量法:舒张期e~f速度,右房收缩引起之a波深(幅度),肺动脉瓣开放速度(b~c速度),开放幅度(b~c幅度)。

注意事项

1.建议对超声心动图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对图像不清晰或无法显示某些切面图像者,应在报告中予以说明。
2.危重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建议尽可能在床旁进行。

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参考值

成人M型超声心动图正常参考值
项目 正常值
左房内径 男26.77±2.96mm 女27.31±2.33 mm
左室内径 舒张末期男49.10±9.80 mm 女43.30±4.20 mm
收缩末期男28.60±5.20 mm 女28.80±5.40 mm
右房内径 男14.0(6.8~28.33)mm 女13.9(5.5~21.2)mm
左室流出道内径 男28.6±4.1 mm 女27.2±3.3 mm
右室流出道内径 男28.9±2.4 mm 女28.2±2.2 mm
主动脉根部内径 男27.1±2.6 mm 女26.2±1.9 mm
左室后壁厚度 收缩末期男14.4±2.0 mm 女12.3±1.8 mm
舒张末期男9.1±1.1 mm 女9.0±1.1 mm
室间隔厚度 男9.85±0.30 mm 女9.32±1.20 mm
右室壁厚度 男4.4±0.4 mm 女4.1±0.6 mm
左室后壁振幅 男12.0±1.6 mm 女10.8±1.4 mm
主动脉根部上升速度 男41.2±6.6mm/s 女34.4±8.9mm/s
主动脉根部下降速度 男72.0±6.7mm/s 女60.3±3.9mm/s
每搏做功指数 男47.2±4.7ml/m2 女45.3±4.8 ml/m2
均值46.5±4.87 ml/m2
射血分数 男68±4.8%(0.684±0.048)女68.8±4.5%(0.668±0.045)
均值68.5±4.7%(0.685±0.047)
二尖瓣口面积 4~6cm2
主动脉瓣口面积 2.5~3.5 cm2
三尖瓣口面积 ﹥10 cm2
肺动脉瓣口面积 2.5~3.5 cm2
继瑞典学者Edler 1955年提出M型超声心动图之后,我国学者自1962年开始进行此项研究,在世界上属于最早开展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国家之一,并曾作出过较大贡献。M型超声心动图在超声医学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过重大作用,以后随着二维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的出现,其应用价值相对减小。但应指出,M型超声心动图具有巨大的潜力,有些方面是其他显示方式不可替代的,应予以充分重视。

时相分辨力

二维超声虽然图像清晰,方位分辨极佳,能显示各个结构的形态、轮廓、走向、连续关系与活动状态,但由于每秒成像仅8~25帧,两帧间隔约40~125 ms,对感兴趣区的取样率甚低,故时相分辨力欠佳。而M型曲线检查时的声束方向不变,感兴趣区集中于一条线上,取样频率等于脉冲重复频率,每秒可达两千次以上,间期观察以个位数毫秒计,故时相分辨力极高,能区分心脏结构活动时相的微小差异。

观察心脏结构的活动轨迹

M型曲线的X轴与Y轴分别代表时间和距离,故由曲线的活动轨迹及其斜率能准确了解室壁与瓣膜的动态和速度,如①显示正常室间隔中下段收缩期向后,舒张期向前,与左室后壁呈逆向活动,有一定规律,②房室瓣与半月瓣的开放和关闭速度、活动幅度大小以及射血时间长短等项指标的测定。这些均系M型超声心动图的强项,非其他方法所能替代,故应予以重视,深入地进行研究。

实时计测心腔容量

由于M型曲线能清晰显示心内膜的位置与动态,准确计测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左室前后径的大小,进而估计心腔容积,是临床上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随着声学定量(AQ)技术的出现,仪器能快速自动勾画心内膜边缘并测量其前后径的长度,实时计测心腔每一瞬间(包括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的容积,推算出每次心搏量与每分钟输出量,这对及时了解心功能变化有重要意义。

测量声学造影剂流线的速度

进行声学造影时,在M型超声心动图上可以看到代表血流内微气泡活动轨迹的流线,其斜率即微气泡的运行速度。有作者观察发现收缩期肺动脉瓣口微气泡的斜率与右室压力成正比;亦有证实气泡流线速度与红细胞后散射多普勒频移速度高度相关(r=0.98)。从理论上看,微气泡和红细胞在心血管腔内与血液系同步活动,由微气泡流线直接测得的血流速度,应比由快速傅立叶转换间接推算的血流速度更为可靠,故临床上可借助微气泡流线的斜率监测与矫正多普勒的测值。

显示瓣叶高速颤动

由于二维超声帧频在25次/s以下,不可能观察振动频率超过百次的二尖瓣高速颤动;而M型超声心动图对感兴趣区的扫描线数在2000条/s以上,瓣膜的每次振动可由10个左右的取样点进行显示,故当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期返流血液冲击二尖瓣前叶或因腱索断裂导致二尖瓣尖端游离而出现收缩期高速颤动时,M型曲线上能清晰地观察到此种速度极快、幅度大小不一的波纹,这对估计瓣膜病变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有较大的意义。

研究心音的产生机制

M型超声心动图可与心电图、心音图及心内压曲线同步显示,在探讨心音产生机制方面有重要作用。例如二尖瓣关闭(相当于二尖瓣曲线的C点)出现第一心音;主动脉瓣关闭(相当于主动脉瓣曲线的G点)产生第二心音,且心音的强弱与瓣叶关闭时其间的距离有密切关系;第三心音位于M型曲线E峰之后和脉冲多普勒E峰的峰尖,可能为舒张早期左房血流进入左室,冲击心壁所引起;第四心音与A峰同步,与舒张晚期心房收缩、主动排血、再次推起二尖瓣有关;而二尖瓣狭窄时的开瓣音恰当二尖瓣曲线的E峰,系因瓣叶由后侧迅速前移,形成气球样膨出,引起瓣叶振动所致。

心律失常者的M型曲线

二尖瓣M型曲线反映左房与左室间压力差的变化,由曲线的形态可以间接推断心律有无异常。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时AC段上有一停滞的B点。第二与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A峰、E峰顺序错乱,分别出现于P波与T波之后。交界区心律时心率缓慢,E峰间距相等,但A峰则消失。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时E峰的间距各不相同,但心房扑动时E峰后出现的波动幅度较高,整个舒张期波动的数目较同期的心房扑动数目少一个;而心房颤动者E峰后的波动数目与幅度宽窄均无规律。

探讨多普勒频谱和M型曲线的关系

由于多普勒频谱和M型瓣膜曲线所代表的是同一血流所产生的动力学变化,故二尖瓣口多普勒频谱和二尖瓣M型曲线上的A峰与E峰的出现时间、方向、幅度和波形宽度非常相似;二尖瓣曲线DE斜率和多普勒E峰的血流速度、主动脉瓣曲线K点开放时的斜率和五腔图上主动脉口血流速度密切相关,这些均有内在联系。临床上借此可互相佐证,探讨多普 勒频谱和M型曲线的关系。在一些尚无多普勒仪器者,也可由M型超声心动图曲线的形态深入了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探测血液返流与分流

M型彩色多普勒上左室流出道的血流方向、起止时间及其与二尖瓣开放的时间关系,对判断有无主动脉瓣返流和室间隔缺损由右向左微量分流有重要价值。当主动脉瓣返流时在二尖瓣波群上可见彩色血流线在主动脉瓣关闭之后,二尖瓣开放之前,由室间隔处向下直指二尖瓣曲线的DF段,有时这种彩色血流能在二尖瓣前侧持续显现于舒张全期,流线方向是由左上向右下。而在室间隔缺损伴微量由右向左分流时,于等长舒张期在左室流出道出现少许彩色流线,时间短暂,止于E峰之前,流线方向也是由左上向右下。

M型组织多普勒曲线的临床意义

二维组织多普勒图像对显示室壁运动及心律失常兴奋点有所帮助,如能结合M型组织多普勒曲线进行观察,由于每秒取样扫描线大大增加,故能准确掌握室壁在心动周期的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与缓慢充盈期及心房收缩期等不同时相中的活动规律,了解心壁各层在收缩期跨壁速度梯度的差异;通过观察心肌运动的先后顺序而了解室性早搏患者心电活动的异常兴奋点,确定预激综合征患 者的心室预激区;在束支传导阻滞和安装有起搏器的患者可以发现异常的心室去极化的位置及时间先后程序。这些资料对确定心律失常的原因和起搏点的位置将有重要价值。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