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演化过程远比太阳复杂。在太阳的核心,氢经由融合成为氦,
释放出的热能加热太阳的核心和提供压力来支撑太阳的壳层阻止核心的塌缩(参考流体静力平衡)。在核心制造和堆积的氦,因为温度不够高不足以造成进一步的核融合。最后,当核心的氢枯竭时,融合开始减缓,同时重力造成核心开始收缩。由收缩提高的温度足够造成短期间的氦融合,这在恒星的生命期中通常短于10%。质量低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由氦融合产生的碳不能做为燃料,恒星将会逐渐冷却成为白矮星。 白矮星如果有邻近的伴星,则可能成为Ia超新星。
质量更大的恒星,无论如何只要质量足够,就能在氦燃烧阶段结束后创造更高的温度和压力,让核心的碳成为燃料开始进一步的核融合。当更重的元素在这些大质量恒星的核心形成时,这些元素像洋葱一样一层层的堆积著,最外层的是氢元素,包围著的内层是由氢融合成的氦,氦又包围著更内层由由3氦过程转换成的碳,越往内层是越重的元素。这些大质量恒星的演化不断进行重复的步骤:先是在核心的燃烧停止,然后开始收缩使温度和压力升高,直到能进行下一阶段的核融合,再点燃阻止核心的收缩。
过程
|
主燃料
|
主产物
|
25 M
☉恒星
|
||
---|---|---|---|---|---|
温度 K |
密度 克/厘米 |
持续时间
年 |
|||
~7×10K |
~10
|
~1千万年
|
|||
碳、氧 |
~2×10K |
~2000
|
~1 百万年
|
||
碳燃烧
|
~8×10K |
~10
|
-1000年
|
||
氖燃烧
|
~1.6×10K |
~10
|
~3 年
|
||
氧燃烧
|
氧 |
~1.8×10K |
~10
|
~0.3 年(110天)
|
|
硅 |
铁 |
2.5×10K |
~10
|
~14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