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议和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隆庆议和是指隆庆四年到五年间,明朝和蒙古鞑靼部结束军事冲突,建立封贡关系的历史事件。

起因

隆庆四年……冬,俺答有孙曰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幼孤,育于俺答妻所。既长,娶妇比吉。把汉复聘袄儿都司女,即俺答外孙女,貌美,俺答夺之。把汉恚,遂率其属阿力哥等十人来降。大同巡抚方逢时受之,以告总督王崇古。
这便是事件的起因,如文中所讲,是为了“俺答外孙女”三娘子。

发展

宣大总督王崇古接到消息后,一面派人与把汉那吉接洽,一面和申行时商议利用这个机会,结束明朝与鞑靼的战争。事情还没有正式的上报朝廷,内阁已经得到了消息,张居正的信突然来了,询问是怎么一回事。王崇古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张居正也认为这是个解决边防危机的机会,就授意他与俺答接触。与此同时高拱也从王崇古的外甥吏部右侍郎张四维那里得到了消息,高拱也倾向于议和,于是在高拱和张居正的支持下,王崇古和俺答开始了私下的接触。
王崇古一面私下里与俺答接触,一面正式把消息通报给中央。
王崇古的奏章如下:
“把汉来归,非拥众内附者比,宜给官爵,丰馆饩,饬舆马,以示俺答。俺答急,则使缚送板升诸叛人;不听,即胁诛把汉牵沮之;又不然,因而抚纳,如汉置属国居乌桓故事,使招其故部,徙近塞。俺答老且死,黄台吉立,则令把汉还,以其众与台吉抗,我按兵助之。”

明廷的态度

此时实际上执掌国政的是内阁次辅高拱。由于隆庆皇帝基本上不理政事,内阁便实际上处理着国家大事。当时内阁中的大臣有首辅李春芳,次辅高拱,以及张居正、殷士詹、赵贞吉,李春芳虽说是首辅,但一者年纪大了,二者明哲保身;而殷士詹和赵贞吉也是老人家了,所以内阁的实权便落在了高拱手上。
高拱得到消息后,就已经下定决心支持王崇古,而实际上负责此事的是他的“好友”张居正。张居正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即给王崇古去了信,让他试探俺答的意思。
皇帝封“把汉那吉指挥使,阿力哥授正千户,各赏大红纻丝衣一袭”
王崇古派鲍崇德去见俺答。俺答说:我的大兵一到,你们的将领全得死。”
崇德回答说:“不错,我们的将领究竟比不得您的孙子,况且朝廷待您的孙儿也不薄啊!”
崇德趁机把王崇古的条件提了出来:第一,请和,即罢战;第二,请求入贡;第三,请封;第四,归还板升城的汉人,把板升汉人的首领赵全押解给中国,第五,开马市,互取所需。
俺答几经犹疑,最终答应了明朝的条件。

结果

按双方达成的条件,明廷册封俺答为顺义王,允许他每年用500匹马进贡,朝廷赏赐同价的丝绸等物品,每年在大同关外开市贸易。

影响

隆庆和议后,北部边防从宣府到嘉峪关的战事基本结束。同时双边贸易的展开刺激了晋商的发展,也给明朝带来了税收和所需的马匹。但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明军在和平环境下迅速腐化,丧失了战斗力,在万历十八年的“洮河之变”中一败涂地。而在封贡上,也不再像初年那样,用500匹马换取赏赐,进贡的马匹越来越多,朝廷的赏赐越来越大,成为一种负担,而马匹的质量也没有保证,明朝吃了大亏。在安逸的环境中,明朝也丧失了进取的勇气,到申时行任首辅时,一味的求和,而不敢言战。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