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沙拐枣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科拉丁名
Polygonaceae
属拉丁名
Calligonum
种拉丁名
Calligonum alaschanicum A. Los.
生境
生境: 半流动沙丘, 沙质地, 粘土地
是否中国特有
是否引种栽培
非人工引种栽培
国内分布
内蒙自治区, 宁夏自治区, 甘肃省

形态特征

花梗细,长2-3毫米;花被片宽卵形或近球形。果(包括刺)宽卵形,少数近球形,通常长18-26毫米,宽17-25毫米;瘦果长卵形,向左或向右扭转,肋极凸起,沟槽明显;刺较细,每肋有2-3行,稠密或较稀疏,比瘦果宽度稍长至长过于2倍,基部微扁平,稍扩大,分离成少数稍连合,中部或中下部2次2-3分叉,顶枝开展,交错或伸直。花果期6-8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流动沙丘和沙地上,海拔500-1500米

生物生态特征

沙生强旱生灌木。生于草原化荒漠带沙质土地,为沙质荒漠流动、半流动沙地的优势种,群落极为稀疏,生物产量不高,常与柠条锦鸡儿(CaraganaKorshinskii)、岩黄芪(Hedysarumspp.)、白沙蒿(Artemisiasphaerocephala)等灌木,半灌木组成群落,盖度多在10—30%以下,但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沙地上能密集生长,伴生植物也相对增多,是良好的固沙植物。根系水平分布,可充分利用地表水分,又可进行根蘖繁殖。灰白色的老枝可耐夏季地表沙面高温,抗风蚀沙埋能力强,抗干旱能力极强。一般4月中旬休眠芽萌发,5月下旬开始开花,6月为盛花期,7月末果实开始成熟。

饲用价值

是荒漠区优良的饲用灌木,幼枝绿色柔嫩无刺,是骆驼和羊的好牧草,有良好的抓膘作用。因草群稀疏产草量较低,一般每公顷产干草量在180kg以下,实用价值偏低,但可进行人工飞播和补播,用于流沙治理和草场改良,局部可获得较高的密度和产量。阿拉善沙拐枣粗蛋白质含量偏低,尤以粗脂肪含量甚低,无氮浸出物是丰富的,粗纤维含量是不高的。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