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肩鹦鹉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外形特征

金肩鹦鹉体长24-27厘米,体重56。这种鹦鹉额头、鸟喙和眼睛之间为柠檬黄色,到了脸颊上方渐渐变为黄绿和蓝绿色;脸颊下方、喉咙、胸部、身体两侧、臀部和尾巴上方覆羽为蓝绿色;头顶和颈部为黑色;颈部後方为黑棕色,并带有蓝色的滚边;下巴带有少许灰色;背部、背部下方、翅膀的小覆羽为灰棕色;腹部、尾巴内侧覆羽和大腿为白底橘红色,并带有白色滚边。翅膀弯曲地方、主要飞行羽覆羽、外侧飞行羽、翅膀内侧覆羽为蓝色;翅膀中间覆羽为黄色;中间尾羽上方为古铜绿色,尖端为蓝黑色。尾巴内侧浅蓝白;鸟喙灰白;虹膜棕色。雌鸟体色为深绿,并带有浅古铜色。前额、鸟喙和眼睛之间为深黄白色;下巴、脸颊带有浅灰色;胸部下方和身体上方两侧带有些许蓝绿色;臀部、尾巴上方覆羽为深蓝绿色;身体下方两侧、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白色,并带有浅灰蓝色;腹部中央带有少许红色;翅膀弯曲的地方、翅膀内侧覆羽、主要飞行羽覆羽、翅膀外侧覆羽、次要飞行羽为浅蓝色;翅膀内侧有时候会出现浅色的斑纹。幼鸟和雌鸟体色相同,年幼的雄鸟脸颊带有蓝绿色,头顶和颈部有些深棕色,腹部带有较深的玫瑰粉红,鸟喙偏黄。幼鸟需要16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般羽色。

栖息环境

金肩鹦鹉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林地、半干燥的草原、沿着河流经过的狭长林区,桉树林。

生活习性

金肩鹦鹉除了繁殖期后会移居至红树林外,一般来说是属于定居性的鹦鹉,无明显的迁徙行为,平时多单独、成对或一小群家族成员一起活动,有时会聚集约30只左右,饮水与觅食的时间集中在早上与傍晚,在一天中较炎热的时候则待在树梢间休息,多在地上觅食,个性并不十分怕生,通常清晨就会前往水源处饮水,有时候整个身体都会进入水中顺便清洁一番,然后就会飞到附近的树上边整理羽毛边将身体晾干;偏好较为凸出独立的树枝,时常被人看见在地面觅食,如果受到惊扰,会惊叫着整群飞到附近的树上,然后几乎立刻又回到地面上,在地面上行动的相当敏捷快速;在旱季和雨季会前往不同的地区活动,雨季也主要是数量折损率最高的时节。金肩鹦鹉飞行的速度相当快,稍微成波浪状,飞行的时候会伴随高频的叫声连络同伴,因此相当显而易见。
金肩鹦鹉几乎仅在地面觅食草类植物的种子,偶尔会前往树丛中觅食。

分布范围

金肩鹦鹉分布图

金肩鹦鹉分布图

金肩鹦鹉是澳大利亚东北特有的物种,分布于约克角半岛的南部和中部、昆士兰北部。

繁殖方式

野外繁殖

筑巢繁殖季节从4月至8月。在繁殖季节的雄性会围绕在雌鸟周围,耸立前面的短冠并蓬起自己的羽毛。也会激起雌鸟胸前的羽毛。金翅鹦鹉的窝一般都采用蚁丘,通常首选温率和湿度更恒定的半圆形的土堆,一般开口临北,形成非常重要的热反差。鸟巢可能包含几个巢室,其中有一些是未完成的。巢入口位于高出地面45至125厘米。有从15到60厘米长的隧道,内里是一个圆形的房间,大约64厘米长。雌鸟产4至7枚卵,独自孵化约20天。幼鸟约需五个星期才能获得丰满的羽毛并离巢。孵化后的一个星期风,雄鸟负责喂养雌鸟和雏鸟。雄鸟站在土堆顶部长时间的守卫。离巢的幼鸟能够在隧道内不着陆飞行。刚起步后,继续由成鸟喂食至少2周。并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家庭组群里。

人工饲养

金肩鹦鹉的繁殖并不容易,繁殖期时都十分具有侵略性,必须成对饲养繁殖,雌鸟在孵雏期间或幼鸟孵出后常常离开巢箱,有时会导致胎死蛋中或幼鸟冷死,有些雌鸟有可能会在蛋孵出后几小时即离巢,这些情形应特别注意,饲主最好在巢箱外加装保暖设施,一窝约产4-6颗蛋,孵化期约19-20天,约5星期后幼鸟羽毛长成,7周大时即能独立活动,不能让幼鸟待在巢内太久,4周大前就须抓出手养,因为雄鸟会对幼鸟很有攻击性。
这种鹦鹉应该只由有经验的繁殖者或保育机构饲养繁殖,它们对其它种类甚至同类都十分具攻击性与侵略性,必须成对分开饲养,生性活泼但不吵杂,喜爱洗澡,对于寒冷与潮湿的天气较为敏感,饲主在它们的适应阶段须多加留意,须定期为它们除虫,以防寄生虫感染,食物上大致同于一般的草原鹦鹉,主要以各类混合种子为主食,再搭配谷物、小米栗、各种鲜的水果及绿色蔬菜。
此外,喜欢啃咬,需要提供新鲜树枝或是木头等供其磨嘴玩乐。对于寒冷或是过于潮湿的气候特别敏感,很容易生病,因此饲养环境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金肩鹦鹉平时几乎都在笼底地面活动,很容易感染肠道寄生虫或是微菌性疾病,因此需要定期除虫并且保持环境清洁。均衡的饮食、维他命A、B、D、E以及矿物质的补充也很重要。

种群现状

金肩鹦鹉 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时遭到大量的捕捉,而栖息地破坏使食物大为短缩、盗捕行为依旧存在,所以野外数量很稀少,已届濒临绝种的危机。由于农地开发等破坏栖息地的行为,而使草类种子等主食大量减少,加上一直有人暗中持续进行违法盗捕,使得这种稀有的鹦鹉数量日益减少,野外的金肩鹦鹉约有四个族群,每个族群约30-100只,数量极为稀少,世界总数量可能不超过500只,因为在野外数量受到很大的威胁;这种鹦鹉在国际间已不常见。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