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类菌原体丛枝病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为害症状

类菌原体引致的豇豆丛枝病,病株矮化,叶变小,淡黄色,花变绿色叶片状,腋芽和不定芽大量抽出,病株成草丛状,不能结实。由于病毒引起的丛枝病。后者病株虽也矮缩,老叶较健株浓绿,叶面皱缩,新生叶片变小、褪绿、黄化,腋芽簇生,但不成丛枝状;花也不变绿色或叶片状,早期染病的不结荚,后期染病的虽能结荚,但荚短且卷曲,尾尖细呈鼠尾状。
豇豆类菌原体丛枝病 病株 豇豆类菌原体丛枝病 病株

形态特征

把症状明显的幼叶的叶脉切成1立方毫米大小,用3%戊二醛固定、过夜,经0.1M pH7.2的磷酸缓冲液冲洗数次后,用1%的锇酸固定4小时,用磷酸缓冲液冲洗数次后,用乙醇系列脱水,环氧丙烷脱水,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经1%柠檬酸铅一醋酸铀染色后,用EM400电镜观察:在病株韧皮部筛管细胞和伴胞内发现了数量大、多型的MLO,直径90~480纳米,单位膜厚度13纳米。

防治方法

参考番茄巨芽病和丛枝病。
1、选用抗病抗蚜品种 例如选用毛粉802。
2、种子消毒 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不带病毒的种子。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用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洗净后再播种。或将干燥的种子置于70℃恒温箱内进行干热消毒72小时。
3、加强管理 预防高温干旱。例如,用遮阳网防高温和强光。
4、减少伤口 在定植时不要伤根,在田间操作时不要损伤植株。
5、防治蚜虫 及时防治蚜虫,可降低蚜虫传毒引发病毒病的机会。
6、药剂防治 病毒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剂。可试用以下3类阻止剂。
其他方法:
一是病毒的钝化物质,如豆浆、牛奶等高蛋白物质,清水稀释100~200倍液,喷于植株上,可减弱病毒的浸染能力,钝化病毒。也可喷植物病毒钝化剂912,每7.5克药粉加入少量温水调成糊状,加入100克开水浸泡12小时,充分搅匀,晾凉后加1.5千克水,分别于定植后、初果期、盛果期的早、晚各喷施一次。
二是保护物质,例如褐藻酸钠(又名海带胶)、高脂膜(又名棕榈醇、月桂醇,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研制成功的一种无公害保护性药剂)等喷于植株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和减弱病毒的侵入,而不会影响蔬菜的生长,通气透光,且不会产生抗药性。每亩可用27%高脂膜乳剂500克加水75~100千克,混匀喷雾,每7天1次,共喷2~3次。
三是增抗物质,被植株吸收后能抑制病毒在植株体内的运转和增殖。可喷施NS-83增抗剂(又名混合脂肪酸)100倍液,共喷3次,定植前15天1次,定植前2天1次,定植后再喷1次,可钝化TMV病毒。也可用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净500倍液,或抗病毒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 1.5%的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还可喷病毒快克、病毒KII、病毒宁等药剂。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