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蜂一般一年发生1-3代,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可发生4-5代,以幼虫在豆科牧草的种籽内越冬,由于幼虫在种子内蛀食,虽然对牧草产量没有影响,但对种用牧草来说,受害则比较严重。如苜蓿,一般豆荚被害率在40%左右,种籽被害率达30%。由于籽蜂的幼虫、蛹在种子内生活和越冬,因此它可以随着种子调动扩散和传播。
成虫
成蜂羽化:将当年收的带虫苜蓿种子储存于有暖气室内和无暖气室内两个不同地点,由于温度不同,越冬幼虫的化蛹时间不同,其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也不同。储存于有暖气室,成蜂于次年4月8~10日开始羽化出蜂,出蜂时间较长,羽化高峰期为4月中下旬。储存于无暖气室内,成蜂于次年5月8~12日开始羽化出蜂,持续出蜂时间较短,羽化高峰期为5月下旬。虽然籽蜂羽化出蜂时间不同,但停止羽化时间一致,均为6月中旬。第1代籽蜂成虫从6月下旬开始羽化,7月中旬羽化数量逐渐上升并达到高峰,至7月底数量逐渐降低。第2代籽蜂成虫8月初开始羽化,至8月中旬达到高峰并持续到8月底,羽化持续的时间较长,至9月中旬羽化结束。在籽蜂羽化高峰期连续4d观察其日羽化规律。籽蜂日羽化高峰时间为12:00(平均温度为29.0℃),羽化出蜂数量占总羽化数量的43.10%。多集中在10:00—14:00,22:00—00:00羽化出蜂数较少(平均温度为28.5~29.7℃),羽化数量仅占总羽化数量的0.84%。
成蜂性比:籽蜂各代成虫的性比略有不同,越冬代籽蜂雌雄性比平均为1.33∶1,第1代性比平均为1.33∶1,第2代性比平均为1.34∶1。室内饲养与田间网捕成虫调查结果表明,室内饲养,籽蜂成虫性比为1.30∶1,田间网捕调查,苜蓿籽蜂成虫性比为1.38∶1。
成蜂交配:在田间,成虫羽化时,先用口器咬破种皮,再在种荚上咬一羽化圆孔钻出。羽化后雌雄蜂相遇时,雄蜂不断追逐雌蜂,最后雄峰爬上雌蜂体背,触角与雌蜂触角相互碰撞,不断振动双翅,然后雄蜂稍往后退,此时将腹部弯起与雌蜂腹部保持平行,进行交配。交配时雌蜂不再移动但煽动双翅,交配时间可持续2~6min,最长可达12min,平均交配时间为(3.7181±0.6630)min/次,并可进行多次交配。
幼虫危害习性与蛹的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
幼虫共有4个龄期,主要取食苜蓿种子胚芽、子叶,使苜蓿种子失去发芽能力。种子被害初期,在种皮内可见一个褪白区域,为初龄幼虫取食所致;被害中期,幼虫达3龄时,种子一半以上被蛀空,仅可见透明种皮及黄褐色斑块,为其排泄物;被害后期,即幼虫达4龄时,老龄幼虫可将种子蛀空,并在种壳内化蛹。被害种子表面多皱褶,略鼓起,重者仅剩一空壳。幼虫化蛹后种子开始干燥、变硬,种粒明显小于正常种子。幼虫在1粒种子内完成全部发育。一个种荚内常有1~4粒种子被害,且种荚中间部分被害较两端严重。
将籽蜂蛹置于自然变温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籽蜂蛹的发育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完成其全部历期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发育起点温度为C =(19.97±0.76)℃,有效积温为K=(58.56±6.83)℃·d。将平均温度 (T)与发育速度(V)进行拟合,发现二者间呈指数关系,其回归方程 为T =20.97e2.11V ,r =0.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