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需大力发展林业
对照“绿色财富”的内涵,林业生产最具有符合创造“绿色财富”的特性。众所周知,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林业作为维系和发展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业门类,既是基础性产业,又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既承担了为社会经济发展供应木材等
资源性产品的任务,又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同时林业作为巨大的产业部门,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极为丰富的林产品,因此,为社会和人类创造并汇集着无比珍贵的“绿色财富”已成为林业的最大优势。
林业也是实现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沙地面积占18.1%,林业用地面积占29.8%,湿地面积占4%。在林业的施业地区生活着我国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这里既是林业
生产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改善生态、创造“绿色财富”的功能,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的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充分开发利用好山地、林地、沙地、湿地这些非耕地资源,可以极大地拓展农村生产发展的空间,获得巨大的综合效益。植树造林不仅具有防灾减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功能,而且依托林业,还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森林食品,对于丰富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改善饮食结构,维护粮食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发展林业,提供现实性的“绿色财富”,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目前,果品、竹业、桑蚕、药材、木本粮油、林木种植和种苗等传统林业产业,以及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新兴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5年,福建、浙江的林业产业
总产值分别达到920亿元和1060亿元,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形象地说:“绿水青山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第三,发展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关键措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农村社会发展向
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通过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绿化村庄和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村民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这更是不容忽视的“绿色精神财富”。
目前,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林业的多种功能还远未开发利用起来。我国的林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绿色财富”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首先是林地资源潜力巨大。我国有林业用地43亿亩,利用率仅为59.77%。目前林地生产力水平很低,每公顷森林蓄积量为84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人工林每公顷蓄积量为46.59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同时,我国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相当于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蕴藏着巨大的“绿色财富”,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林业的物种资源丰富。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其中很多物种可以开发成大产业,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绿色物质财富”。
林业的市场需求的潜力巨大。仅以木材为例,目前我国人均木材消费量只有0.12立方米,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量0.68立方米的水平。从国际市场看,世界森林资源越来越少,木材消费量却越来越大。国内外对林产品的巨大需求,对我国林业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林业还有为解决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潜力。据统计,我国农村大约有1.2亿
剩余劳动力,广大林农尚有1/2的剩余劳动时间,身居山乡的这些劳动力都具有从事林业生产的多种便利条件。随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林业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推进林业建设,对于解决农民就业、带动并引导农民创造“绿色财富”、有效地增加他们的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绿叶
“绿色财富”实践中林业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当前,林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创造“绿色财富”的实践中,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兴林为了富民,只有富民才能兴林,兴林与富民是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在保护好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只有把富民作为林业建设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林业改革和发展注入活力;只有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了,享受到了林业提供的“绿色财富”,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爱绿、护绿、兴绿,为林业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巨大的精神动力,推动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其次,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只有发展,源源不断地创造和积累“绿色财富”,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不断增长的多种需求,满足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挖掘林业发展的潜力,发挥林业应有的效益。
第三,要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林业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在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情况下,目前应该进一步抓紧产业体系建设,为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发展、保护林地以及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林业的第一要务。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多种功能,首先必须保护好林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使林业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之源,在科学利用中实现自觉有效的保护。
最后,还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努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始终把发展林业、创造“绿色财富”的着眼点放在质量、效益上,确保林业又快又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