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练习法,一般有如下五个要求:
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练习虽是多次地完成某种活动,但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地形成和改进学生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因此,在练习时,不仅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且也要使学生了解每次练习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并依靠对教材的理解自觉地进行练习。
②精选练习材料。练习材料要根据练习目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把典型练习、变式练习和
创造性练习密切结合起来,努力促进学生技能的积极迁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
创造能力。
③正确的练习方法。练习方法要按照确定的步骤进行,不管何种练习,都要求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练习材料可采用全部练习法;有的练习材料可采用分段练习法(又称单项或分步练习体系),即把某种复杂的操作活动,分解为几个部分,先专门练习其中的某一部分,然后再过渡到综合练习。练习开始时,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获得有关练习的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先求正确,后求熟练。练习的方式要适当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练习的兴趣和效果。
④适当分配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技能、
技巧或习惯的形成,都需要足够的练习;但是,练习的分量和次数,要根据学科的性质、练习的材料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不是越多越好。练习的时间分配,一般说,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的集中效果更好;开始阶段,练习的次数要多些,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然后可逐渐延长练习的时距,每次练习的时间略可增加。
⑤了解练习的结果。每一次练习之后,检查哪些方面有成效,哪些方面存在着缺点或错误,保留必要的、符合目的的动作,舍弃多余的动作,或组织一些校正性练习。当学生出现高原状态时,不能轻易认为是生理限度,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指导他们改变旧的活动结构,采用新的方式,并提高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突破高原状态,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