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顿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起源

“纳顿”是纯粹以庙会的形式发起组织的。各村有村庙 ,“纳顿”的具体组 纳顿
纳顿
织和负责主持事务的总家、排头,都由村民,选举产生,或轮流担任。在村庙这一组织下,规定了若干村规 民约,谁违犯就罚香表、钱粮等。在“纳顿”前一天,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每户都要来一个成年人,带一瓶酒,一个大蒸饼,这些食品都交庙倌保存。在“纳顿”的一天,村庙正前方 100 米左右处扎一顶帐篷,设香案,上供二郎神和其它地方神,会场对面立长杆,上挂纸钱粮、幢幡。当本村、的大型集体舞蹈“会手”跳起来时,邻村也组织“会手”舞前来庆贺。

节日庆典

纳顿的规模

视年景好坏而定。一般在丰收年景才大规模举行,若遇灾年或歉年则不举行。纳顿以村庄为单位举行,不拘姓氏。但以本村庄什么姓最多来称呼纳顿,如“马家纳顿”、“宋家纳顿”等。

纳顿举行

的日期因地而异,多以庄稼成熟季节为始,平川较山区为早,大致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中旬到九月中旬之间,会期一天。
在纳顿会期前,人们早就忙着准备。在会场的正北(或正西)方向扎起一顶帐篷,备好锣鼓、面具和服饰。节日清晨,每家都带上一对大蒸饼和烟、酒等来到会场,交给负责管理这些东西的人。纳顿结束后,蒸饼就由管理者散发给大家。
纳顿开始时,由本村二十到五十个老中青年人组成“会手”,老人身着长服,手执各种彩旗、扇子在前面领队,后有锣鼓手跟随,青年人拿着旗子、柳条尾随。人们按锣鼓的节拍,翩翩起舞,间呼大好,到离村几百米外的固定地点去迎接外接的“会手”。因为在这一天,固定地由外村组织“会手”前来村村庆贺。

庆祝方式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历时近2 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自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止,由东向西,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是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会手舞首先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谐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热闹的纳顿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即可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载驴骑,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的路上,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提供了一个浪漫聚会的时刻。
在麦场上“会师”三次后,纳顿的节目在观众围成的圆场内开始了。节目多由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断改编而成,如《三将》、《五将》、《关老爷》等,表演者头戴面具,随着有节律的锣鼓声,挥舞着木制古兵器疾缓有序地进行,不由使人联想起三国时骁将们驰骋疆场的英雄形象。《打虎将》等舞蹈则显示了祖先们同大自然斗争的活动,令人振奋和感叹

主要活动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会手舞”的队伍由上百人至几百人组成,会手队伍前以四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大排头“,随后由数十位头戴草帽身穿黑长袍,胸吊扇子套,怀抱三角旗,分别由执刀、剑、扇、箫的老人领舞,后跟按辈分,年龄、军种的级别排列的旗手和头戴红缨帽的锣手。会手们手持箫管彩旗、仿制的古代兵器,摇着纸扇和绿叶柳梢,伴着鼓乐迈着优美的舞步缓缓向前行进。逢桥梁岔道口,还要格外狂欢一番(意为过关)。两支队伍汇合时鼓锣齐响,鞭炮齐鸣,相互用大碗敬酒,齐呼“大好、大呀好”,场面十分壮观。随之两队合并,按太极图的形式摆出“龙门阵”、“八卦阵”、“一字长蛇阵”等阵法,起舞穿梭变化。老者组以同一个舞蹈动作两排对称做相称动作,如“起臂吸腿”、上下飘然起伏。神态上,缓缓摇头,醉眼朦胧,自我陶醉。锣鼓手举臂旋转时左右摇摆幅度较大,动作粗犷奔放,与老者组的舞姿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后要举行“搭头”、“报喜”、“打杠子”等仪式。
“会手舞”表现了三川土族先民打了胜仗,凯旋归来,军民同庆的情景。从“会手舞”队伍的组成看,象征者一支古代军队。据传,大约在元代中期就有了跳“纳顿”之说,到明洪武年间其规模就很壮观了,会手队伍中持箫管者为随军文官,持三角旗者为军中传令官,持兵器者为将帅,锣鼓是古代指挥打仗的发令器具,有“击鼓前进、鸣锣收兵”之说意。
“面具舞”是纳顿中颇具戏剧特征的舞蹈。从“纳顿”表演的节目来看,代表舞是《庄稼其》和《杀虎将》。这两场舞蹈一个开场,一个压轴,三川土族人民视其为根本。《庄稼其》表演了一位熟知农耕的老农教子务农,请来德高望重的老人教育其子“千买卖,万买卖,不如地里翻土块;种一斗,收一石,种上千千石,收上万万石”。在播种时,人在前,牛在后,一切都颠倒行之。剧中人物神态诙谐幽默,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分明,整个表演生动感人。全剧伴奏乐器为“桶鼓”、“面锣”,击鼓时左手在鼓边,敲锣时左手在锣边,用手的摆放来表现节奏。鼓手通过重击、轻击,造成锣鼓喧天,轻起轻落的效果。
《杀虎将》是风格粗犷的面具舞,源自于民间祭祀动物图腾拟兽舞蹈,表现传说中神通广大的“山王”与群妖(狼、虫、虎、豹)斗智斗勇,一名勇士“杀虎将”头戴牛头面具,身着战袍,挥舞双剑,踏着猛烈急速的舞步,伴着鼓点与群妖搏斗,最后降服群妖取得胜利。在舞蹈表演高潮时,观众也可以上场与扮群妖的演员摔跤,以示驱邪。舞蹈表现了土族先民战天斗地、战胜灾祸、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勇气和愿望。
“纳顿”的最后程序是:跳“法拉舞”法拉意为神汉)。法拉跳神时手持钢制古戟,两鳃插上两把长20公分,宽1公分的尖刃利刀。也有插在鼻孔、双耳、双肩、双乳、舌尖上的十二支钢钎,称“十二钢钎”。法拉插着利刃,又舞又跳进入亢奋状态后,目光呆滞、口吐白沫,既谓神已附体,跳舞向神献祭,以求的神灵保佑,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以呼声应和,以示接受神谕,感谢神灵保佑。这个活动除带有迷信色彩外,也表现了土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遗风。如今还有法拉,但很少有跳“法拉舞”。
纳顿”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传统的祭祀活动。每年的清明节后,端午节前,各村庄召集乡老开会商议“纳顿”演出前的筹备工作,纳顿会的前一天下午,要到“二郎神”神庙将“二郎神”神像用四人抬轿,一人在前鸣锣开道,沿途焚香化表,燃放鞭炮迎到会场。善男信女牵羊抱鸡贡献到“二郎神”香案前,当牲祭摇头摆尾时,以示神受用,随即宰杀,请来众乡邻享用。当天下午进行的仪式谓之“小会”,第二天的仪式为“正会”。“正会”的会场设在广场或打碾场上,会场扎一顶坐北朝南,可容纳上百人的白布大帐篷,帐篷顶部四角镶嵌用黑布缝制的云水图案,中间为五只蝙蝠围着“寿”字的图案,意为“五福拜寿”。从北向南约50米距离竖立五根桅杆,再按金、木、水、火,从东南西北角方位竖立四根较低的桅杆,中间为土,竖立一根较高桅杆(一般高度13米),每根杆顶系着黄白两色纸做的长幡,中间最高的杆顶用红布系着一个大馒头(直径50公分)。为此,每年各村都要选出3—5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为“会首”,具体分工负责纳顿会事宜。临近“纳顿”节,三川土乡男女老少都忙活起来,准备节礼,添置新衣,村村社社、家家户户都像过年一样开始热热闹闹地迎接“纳顿”节的到来。“纳顿”节期间,各村轮流演出,在演出前一日布置会场,前村的“法拉舞”结束,抬着神轿绕场一周后,将轿交给下一个举行纳顿的村社人员抬走,本村的神轿则仍迎回本村的“二郎神”庙。每到“纳顿”节,商贩云集,摊位林立,人山人海,锣鼓声、歌唱声、叫卖声、欢笑声汇成欢乐的海洋,直致“纳顿”节结束,沸腾了多日的村庄才会安静下来。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