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黄花棯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异名

金盏花、单枝落地(《泉州本草》),生扯陇(《贵州植药调查》),黄花稔、黄花雾、黄花草、黄花母(《文山中草药》) ,大地丁草、拔脓消(《广西中药志》),黄花猛、脓见愁地膏药(《文山中草药》)

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白背黄花稔的全草。

植物形态:

直立多枝半灌木,高0.5~1米。小枝密被星状柔软绵毛。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或菱形,长约1.5~4厘米,宽约1~1.5厘米,先端短尖或浑圆,边缘有锯齿;薄纸质,上面被短的星状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柔毛;叶柄长约3~6毫米;托叶刺毛状。花单生于叶腋;花柄柔弱,中部以上有节,长约1~2厘米;萼绿色,被星状柔毛,5裂;花瓣5,黄色,阔倒卵形,先端钝而微凹,基部连合,与雄蕊筒合生;雄蕊多数,花丝合生成管状,无毛,有稀疏的腺状乳头突起;心皮8~10,围绕中轴成环状,平滑或稍有皱纹,长约2.5毫米,包藏于萼内。蒴果近盘状,直径6~7毫米,成熟时心皮与中轴分离,顶部具2芒。花期11~12月。
  生于丘陵地、山坡、海滨、水沟边或路旁。

分布

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贵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本植物的根(黄花母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

秋季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的全草,长短不一,幼枝被星状柔毛,老枝无毛,有网眼状纹理。叶多破碎,卷缩,完整的叶呈长圆状披针形或菱形,叶面暗绿色,背面灰绿色,被星状柔毛。花生于叶腋,黄色。气微香,味淡。以干燥、无泥砂者为佳。
  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

性味

1 《广东中药》:甘,淡
  2《广西中药志》:味微酸涩,性凉,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肝、肺、大小肠诸经。"

功用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排脓。治流感,感冒,扁桃体炎,痢疾,肠炎,黄疸,痔血,吐血,痈疽疔疮。
  1《泉州本草》:"清热散瘀,凉血止血,治肠痔痼疾,下血。"
  2《广西中药志》:"清凉拔毒,消肿排脓。叶:敷疔疮,疮疖。"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3两)。外用:捣敷。

选方

治痔疮肿毒,骨折(复位后,小夹板固定):黄花母鲜叶捣烂外敷患处。(《文山中草药》)
治关节筋骨痛风:干黄花母全草,每次二两,水煎服。(《泉州本草》)
治劳力过度吐血:鲜黄花母全草二两。合猪瘦肉炖服。(《泉州本草》)
治外伤出血:黄花稔头适量,捣敷创口。(《闽东本草》)
治湿疹:黄花稔加水炖服。(《闽东本草》)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