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词语解释

名称

瓮城 wèngchéng

释义

【解释】大城外的小城,用来加强防御
【英文】[small town outside the city gate;enclosure for defence outside a citygate]

瓮城概况

主要特点

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方者亦称方城。瓮城设在侧面,从而增强了防御能力。目前发现较早的是高句丽国内城6个城门口所置瓮城,辽代及其以的一的城市设置瓮城较为普遍。西汉昭宣时期甘肃居延甲渠侯官治所坞门门外,有类似瓮城的曲壁,可能是瓮城的雏形。
瓮城 瓮城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在南京明城墙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南京明城墙一反此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的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京城13门中,除神策门外均为内瓮城,其中三山门、通济门(现均不存)和聚宝门(今称中华门)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超其它诸门。
中华门位于城南,原为南唐都城的南门,明朝时重建,东至通济门界,西至三山门界,长3178米,有垛口1202个。现在保存下来的"中华门城堡"共有4层墙体,共有藏兵洞27个,其中最外层上建敌楼,城门左右各3个,二层楼基中设7个,最大的一个内部面积达310平方米。这些藏兵洞平时用来储存军用物资,战时可藏兵3000余人。有专家认为,内瓮城的设置不仅增强了城门的防御力,还是设计建造者"国有利器,不示于人"的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历史发展

瓮城 瓮城
瓮城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代有待考古发掘论证,不过目前已知匈奴所筑统万城即已出现了瓮城的雏形
瓮城 瓮城
西汉北魏时期,为追求壮丽的视觉效果,城门门楼多为两至三层的崇楼,并在门前左右设置双阙,从这一点看,这一时期的城池似不会设置破坏视觉效果的瓮城。但某些城市(如前凉都城姑臧)有翼城的设置,即在大城的一侧或多侧(姑臧为四面)建设方形小城,两城之间以城墙连接。隋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城门没有设置瓮城。
中国古代城池中,瓮城的设置兴盛于五代和北宋时期。在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中,第一次出现关于瓮城的记述:“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北宋东京城依照这一原则设置了瓮城。《东京梦华录·卷一》记载“……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北宋州府城市也多有瓮城之设,其代表如平江府(苏州)和襄阳城池。
南宋临安、辽金上京均无设置瓮城的记载。但南宋静江府(桂林)瓮城设置极为完备、复杂。金中都仿北宋东京而建,设有瓮城。元朝时期为防止汉人据城反叛,曾令各地拆毁城池,而由于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并不面临强敌入侵的问题,因此元大都和元上都均没有设置瓮城。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元天顺帝方草草修筑大都瓮城。
北京正阳门和瓮城(虚拟复原图) 北京正阳门和瓮城(虚拟复原图)
明朝重视对城市的防御,在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顺天府,以及西安、归德(今河南商丘)、平遥等府、州、县级地方城市,以及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等关城,均设置了瓮城。其中以南京聚宝门(今名中华门)瓮城最为庞大复杂。
朝鲜王朝的重要城市如汉城、水原也设置了瓮城。但朝鲜瓮城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仅有一面与城墙相连,另一面通常留出豁口。日本城堡中“二之丸”和“橹楼”的设置与中国的瓮城及箭楼相似,均为敌军攻破第一道城门之后的缓冲区
需注意中国及朝鲜的瓮城与西洋式城堡中“barbican”的区别。后者多指城堡大门两侧的碉堡和塔楼。
2012年对石峁遗址,城址外城东门遗址的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玉器、壁画及大量龙山晚期至夏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遗物。

材料工艺

早期的城池,城墙主要是用土夯筑(或版筑)而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筑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筑城材料和工
瓮城 瓮城
艺的不断发展。东晋时期,出现了用砖包砌的城墙。到了唐、宋时期,一些较大的城池都用砖包砌城墙。明、清时期,用整齐的条石、块石和大城砖包砌城墙已较普遍。明代城池的城墙,砌砖用的胶结材料有的是用糯米石灰浆,城门起拱是用桐油拌合石灰胶结。

典型城池

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的。它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典型的封建王朝都城,具有防御设施齐全、
瓮城 瓮城
布局合理、工程构筑坚固等特点。该城略呈方形,由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紫禁城)组成。内城是北京城的防御主体工程,城墙周长约24公里,墙体最高为13米多(包括雉堞),底厚19.5米,顶厚16米。墙顶的内缘设女墙,高 1米,外缘设雉堞,有垛口11038个。沿内城城墙构筑敌台172座。内城共设城门9座,位于南面的有3座(正中的为正阳门),其他三面各设城门 2座。城门上建有城楼。内城的城门外建有瓮城,其中正阳门的瓮城还增筑箭楼3座。为使瓮城得到进一步的掩护,在城门外附近构筑有大敌台。为加强城角的防御,各城角都建有角楼。为加强整个内城的防御,在城墙外开挖有护城河,河宽30~60米,深度3米以上。在内城的北面中心位置建有钟楼和鼓楼。外城的城墙建于内城的南面(东、西、北三面未建外城墙),建有敌台63座,城墙、敌台的构造与内城相同,仅强度稍次于内城。皇城和宫城位于整个城池的中心,其结构和防御工程设施与内城相近。

历史上的作用

在中国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城池筑城体系曾发挥过很大作用。如四川合州的钓鱼城,是南宋末
瓮城 瓮城
年为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而构筑的。涪水在其南,嘉陵江流经其北,渠江在其东,三面临江;城池建在山顶上,南北两面为峭壁悬崖,地势十分险要。它上控三江交汇的扇形地区,下屏战略要点重庆,是攻必夺、防必守的军事要地。南宋的余、王坚、张珏等将领,从1243年起,先后利用这里有利的地理条件和险要地形,顺着山的自然地势构筑了钓鱼城,又在城外据险构筑了一些外围据点,形成了以钓鱼城为中心的坚固的城池筑城体系。宋军依托它从1259年开始,抗击蒙古军队和元军多次进攻,坚持20年之久。又如明朝初年,明政府为防倭寇对沿海的侵扰,在沿海地区修建了海岛、海岸、海口筑城体系(见明代海防筑城)。这些筑城体系的共同点,都是以卫、所的城池为主体,并与堡寨、墩台、烽堠相结合而构成的。它是一种将内地的城池筑城体系,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于海疆不同地理、地形条件下的设防,曾有效地保障明军阻止和打击了倭寇的多次入侵,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成化四年(1468年),梧州城作东、南、北门瓮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又添建西门瓮城。一方面加强了这四门的军事防御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城墙防洪的能力。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