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模标本(编号MCN PV2355)是一个保存良好的部分身体骨骼。副模标本(编号MCN PV2356)则是一个接近完整的左后肢,关节仍呈连接状态。这两个化石都发现于巴西南里约格兰德州,位于著名的Paleorrota地质公园内,都是在名为“Pr-Guaíba Project”的挖掘化石计划而发现。在瓜巴龙被命名后,近年在Paleorrota地质公园的另一个挖掘地点,发现另外两个标本。编号UFRGS PV0725T标本是一个身体骨骼,缺少颈部、一个前肢、两个脚掌。编号MCN PV 10112标本仍位在石块中,还没有经过去除石块的手续。这些化石都发现于Caturrita组地层的下部,地质年代相当于2亿1650万到2亿1200万年前,相当于三叠纪晚期的早诺利阶。
近年新发现的编号UFRGS PV0725T标本,缺少大部分颈椎,但根据仅存的基部颈椎,显示这个个体在死亡前,颈部是朝向左方弯曲的。而根据化石的其他部位,后肢卷曲于身体下方,前肢摆向身体侧方,这个姿势很类似现代鸟类。在发现这个化石以前,只有手盗龙类化石层发现这种鸟类睡眠姿势。研究人员推测,瓜巴龙可能采取这种姿势睡眠,以保持体温,如同现代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