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橄榄疮痂病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病害简介

油橄榄疮痂病在四川陕西湖北广西等省区的油橄榄种植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油橄榄Olea europaea的果实嫩枝叶片和幼芽等器官是造成落果枯梢的重要原因

病害症状

在果实上一般只有一个病斑有时2~3个病斑
油橄榄疮痂病

油橄榄疮痂病

初期为水渍状褐色小点多由果实顶端向下呈轮纹状逐渐扩大暗褐色病斑中心部分略下陷稍硬随后当病斑布满全部或大部果面时果实皱缩变干成为黑褐色僵果后期在病斑上出现淡褐色颗粒状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其上产生大量桔红色的分生孢子堆嫩叶感病时呈暗灰色往往由叶尖或叶缘向内扩展并失去光泽由主脉向叶面卷曲变脆脱落而出现枯梢老叶病斑呈黄褐色病芽为暗灰色容易萎缩干枯

病害原理

原菌为盘长孢菌Gloeosporiun olivarum Alm分生孢子盘为淡褐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梭形呈长椭圆形大小15~24μm×4~6μm在马铃薯培养基上产生菌落初为红色后产生桔红色的分生孢子堆并转为粉红色或灰白色产孢能力极强分生孢子在水琼脂培养基上25~28℃下经12小时萌发率可达967%~1000%

发生规律

病发周期

从油橄榄植株上越冬后残存的病枝和病叶容易分离获得病原菌分离菌在贝拉品种的新梢上喷雾接种可出现疮痂病的典型症状病梢率达100%嫩叶发病率为53%~68%气温16~18℃相对湿度84%~95%时病原菌潜育期为4~5天发病周期5~7天
生长良好的油橄榄

生长良好的油橄榄

  存留在植株上的病枯枝和病叶是翌年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来源嫩叶和果实的大量发病是当年病害流行的再次侵染来源病原菌侵入寄主的途径主要是皮孔气孔等自然孔口果实经擦伤接种后3天即可出现病斑且发病率高
在四川油橄榄疮痂病的周年有两个发病集中期5月上旬林间新梢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高峰期春梢发病率可高达91%7月下旬至9月中旬病情不断下降另一高峰期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秋梢发病率又显著上升一年内林间病枯梢率高峰期也有两次6月初6月中旬至7月上旬枯梢率达70%左右另一次为9月下旬至10月
在周年中果实发病期从8月下旬开始9月至11月病情不断增长果病率达835%当果实成熟变为紫红色时最易感病叶片感病率低于果实感病率

发生条件

油橄榄疮痂的发生和发展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春季和秋季两个集中发病期内日平均温度在18~25℃之间相对湿度为80%~90%降雨频繁而集中在适宜病害发生的温度条件下降雨和相对湿度是促进病害发展的主要因素雨水是病原菌在林间传播的主要媒介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萌发和侵染过程至夏季气温上升日平均气温在24~29℃相对湿度仅为62%~82%高温干旱对病害的蔓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传播方式

病原菌还可通过插条接穗和苗木等繁殖体进行远距离传播
油橄榄各品种植株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佛奥米扎等小果型品种抗病通常不发病或发病较轻大果型品种感病贝拉品种的枯梢和果病尤为突出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在控制病害上应加强营林技术措施首先从改善立地条件增强树势人手以提高植株抗病力秋冬季节结合植株的修剪工作彻底清除病枯枝减少次年初次侵染来源必要时根椐病情进行一次夏季修剪以清除再次侵染来源
其次提前采收贝拉等感病的大果型品种以避免大量发病同时提供制作罐头蜜饯之用
再次为了较长期控制病害应选育抗病品种繁育抗病苗木

化学治疗

适时选用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化学农药以1%波尔多液每隔15~20天喷洒一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早期喷施可防止在连续降雨时引起落叶在结果期内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250倍液

生物治疗

生物制剂庆丰霉素100~150单位对油橄榄疮痂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林间单株和小区试验中连续喷施后新梢病情基本得到控制防治效果为49%~74%果病也有减少喷施庆丰霉素试验的油橄榄植株新陈代谢活动较为旺盛表现在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等方面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