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安康朝阳门)
今天的“朝阳门”是清嘉庆年间修葺旧城时,以东关商旅所聚之地,东就“长春堤”,北托“惠壑堤”,南因“白龙堤”加顶增埠而于“长春堤”开启的东关城门。要说,早在明万历年间大水圮城前,旧城东门的名称就是“朝阳”,清顺治年间复修时,才以“仁寿”取而代之了它。如同城西“宁远门”的命运一样,得名早而落脚迟。 此门称“朝阳”,读音却有二。在此音应读作“朝(招)zhāo阳”,“东曰朝阳”,为其得名之根本,义为初升的太阳。晋·潘安仁(岳)《藉田赋》说:“若湛露之晞朝阳,似众星之拱(共)北辰也。”在此若读之为“朝(嘲)chāo阳”,义则不通。其一,朝水之北为朝阳,属古南阳郡的县名,在河南邓县东南;济南郡亦有朝阳,在山东章丘县西北。其二,古语中凡访问皆称为朝,后专指臣见君为朝。“朝阳”见太阳之义,为古代帝王祭日之礼。今人大多谓之“朝(嘲)阳”谬误曲解也。 “朝阳门”的开启,方便了靠肩挑背扛进行货运的交通。那些以经营皮张、茶叶为主的本地回帮,将一捆捆牛羊皮,一包包陕青茶,用一条扁担挑至河边渡过老津,经由旧子午道送往山外。或直接装上大帆船,消失在尽头的太阳升起的天水间。 然而关于历史,当年“朝阳门”之名的废止与重新有了立足之地,关于传统文化,它的正确与误读,“安康细节”正在被人们遗忘。许多隐没的历史,特别是那些活在真实中,而非概念里的历史,或曰普通人当下的历史,却渐渐地浮出了地面,“空口无凭”的传说,反被赋予了“史”(口传史)的意义而登上了大雅之堂。察文物而识雅尚,面对“朝阳门”,安康人应识得“安康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