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保罗·卡拉斯和他的研究伙伴首度使用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2.2米口径的望远镜,在可见光的波段解析出显微镜 AU有尘埃的星周盘。这些大的岩屑盘以侧面朝向着地球,测量到其半径至少有200
天文单位。距离恒星有如此大的距离,盘中尘埃的
寿命足以超过显微镜 AU现在的年龄。盘中气体和尘埃粒子的质量比率大约是6:1,远低于通常假设的100:1的初始值,因此被归类为"缺乏气体"的岩屑盘。估计在可见的盘中气体总量大约相当于月球的质量,而当尘埃产生成更大的
星子时,估计质量至少是月球的6倍。
显微镜 AU的光谱能量分布在
次微米波长上显示岩屑盘内有一个扩展到17天文单位的洞孔,而散射光的影像估计洞孔的半径是12天文单位。结合光谱能量分布和表面的亮度,估计洞孔的半径更小,只有1-10天文单位。 在40天文单位之内,盘的内部结构显示出是
非对称的,内部的结构已经与受到较大天体影响或最近有行星形成的比较,期望能看见更大的身影。
出现在内部的洞孔和不对称引导了很多的天文学家在此搜寻行星。循着显微镜 AU的轨道,迄2007年尚无任何可以导致行星的发现
盘面上的表面亮度(单位面积的亮度)是从恒星的投影距离
b和形状特性的函数。在盘面内侧15天文单位距离内的密度似乎是一个定值,大密度开始降低;开始减缓的较慢,这种"破裂幂律"形状与
绘架座β的盘面轮廓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