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调腔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剧种简介

调腔又名绍兴高调、新昌高腔。其出处尚存争论:一说是明代余姚腔的遗音,另一说是出自弋阳腔,或受弋阳腔影响。由于调腔长期在浙东山区活动,艺人又多来自新昌、宁海、奉化交界处的山坑冷岙,受外来影响较少,至今尚保留其固有特色,对余姚腔探索研究有一定价值。
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清末以群玉班及新群玉班最为著名。1937年前,在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新昌、宁海、天台一带有20多个调腔班社,抗战争期间全部解散。1954年重新成立了新昌新艺剧团(今新昌高腔剧团)和宁海平调剧团。
当时,尚能演唱的传统剧目有:《北西厢》中6出、《琵琶记》中21出、《玉簪记》中4出、《牡丹亭》中8出、《拜月亭》中4出、《白兔记》中6出、《吕蒙正》中8出、《荆钗记》中9出以及《赐马斩颜良》、《三关斩卞》等。此外,老艺人还能回忆出传统剧名目近百出,背出传统曲牌300余支。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
调腔的唱腔系曲牌联套体,在长短句中偶尔有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叠句。唱时每句句尾大多采用一字或数字帮腔,或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都由乐队以人声帮和,每个乐句的旋律趋向下滑,故有人认为“调腔”即“掉腔”的讹音。
调腔的伴奏不用管弦,只有打击乐,分文武场,不同音色的文武场打击乐器有28种之多,后因受当地昆腔和乱弹剧种影响,在极少数折子戏中增加了笛子及板胡伴奏,仍保留尾音帮腔,艺人称它为“四平”。
戏曲界的专家一致肯定新昌调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调腔是元朝统一后"北曲南移,南腔北上,南北声腔交流"的产物,从产生到如今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连夸调腔"妙绝"、"又复妙绝"。到了清代,腔的班社可谓遍地开花,单是新昌一地就有宋凤台、老凤台等几十家演出团体。当时有句俗语叫"年终封箱,艺人返乡,说声做戏,即可登场",由此可见当年盛况。

历史发展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 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女戏",是指唱调腔的女戏子。调腔,绍兴人称为高腔,以其"不托管弦、徒歌干唱、人声帮接、锣鼓伴奏"为其演唱特点。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
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传。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明末至清中叶,调腔与昆腔一起在绍兴盛行。清末,昆腔趋向衰落,而调腔独受宁、绍、温、台一带观众欢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咸丰、同治间,绍兴城里有"群玉班",新昌先后有"老凤台"、"凤舞台"、"大通元",俗称有"十二副半"调腔班,从业人员达200人。
至抗日战争开始,兵荒马乱,绍兴调腔趋向衰落,调腔演员加入乱弹班演出,而新昌调腔一枝独秀。民国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虽历经曲折,新昌调腔仍活跃于当今舞台。

艺术特色

调腔音乐

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
为基本结构单位。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如今尚存传统曲牌360多只,分"套曲"和"只曲"两大类。"套曲"由多只曲牌按一定规律联缀而成,现存有"点绛唇套"、"新水令套"、"一枝花九转套"、"梁州序套"等32套。"只曲"是由单一曲牌作反复演唱,尚存有"桂枝香"、"孝顺歌"、"驻云飞"、"风入松"、"急三枪"等37支。其中,"风入松"、"急三枪"两支联缀体中,竟还能找到唐、宋时期古典歌舞"踏歌"和"转踏"的遗响,真是弥足珍贵。在浙江各路调腔曲牌中,新昌调腔曲牌最为丰富。调腔的脚色行当有"三花、四白、五旦堂"之称,三花为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白为老生、正生副末小生,五旦堂为老旦、正旦、贴旦、小旦五旦。其表演以精湛细腻著称,有擎椅、掌烛、背身踢靴等绝技。

特色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
调腔音乐的特色有三种:一为帮腔,二为叠板,三为干唱。"帮腔"是演员在演唱时,唱腔的句尾则由后场帮唱或接唱,它既不是简单的"一唱众和",更不是其他戏剧中常用的那种幕后合唱,而是根据剧中人的心理状态和典型环境,有规律、分层次地予以应和。常在每句唱词的句尾采用一字或数字的帮腔,或者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纯用人声,各句旋律有逐渐下滑的趋势。让今人感到惊奇的是,同样一句唱词,通过帮腔这一形式,能达到其他剧种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调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打击乐配合演出,后因受昆曲乱弹的影响,在少数折子戏中采用笛子和板胡伴奏。调腔的伴奏乐队构成极为简单,仅由6人组成,负责鼓板小锣等的演奏。现代的调腔唱腔中已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乐器,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而成的。

曲目

调腔剧目丰富。它贯穿了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始于宋南渡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在调腔的艺术档案中,保存下来的晚清以前古剧抄本就达159本,其中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等,三分之二的剧目已是人无我有,极为珍贵。故而这些抄本也就成了“珍本”和“孤本”,已成为戏曲界之瑰宝。新昌调腔剧团又是全国惟一能演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的表演团体。目连戏是我国最早的戏曲表演形式,而调腔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大家族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在167出剧目中,人无我有的曲目多达72出。特别是《无常》和《女吊》深受鲁迅先生的喜爱,并撰文对唱腔、表演、音乐、服饰等作了详细介绍。

演唱风格

调腔演唱风格独特,最有代表性的是“干唱”、“帮腔”和“叠板”。其中“帮腔”是演员在演唱时,唱腔的句尾由后场帮唱或接唱,它既不是简单的“一唱众和”,更不是其他戏剧中常用的那种幕后合唱,而是根据剧中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典型环境有规律、分层次地予以应和。同样一句唱词,在新昌调腔中通过帮腔这一形式,就能达到其他音乐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干唱”,则是一种“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的古老唱腔形式,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演唱技巧,是难以把握的。新昌调腔属词牌系统,唱词非常严谨,曲牌十分丰富,如今尚存传统曲牌360只,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新昌调腔还有一个独特的曲谱符号蚓号。因形似蚯蚓(俗称曲蟮)而得名,它附注在古抄剧本的唱句之旁,是一代一代的调腔老艺人积累并辗转相承的,调腔艺人就是根据这些特定的曲牌和蚓号唱出不同的腔调的。这些“蚓号”如今仍可在调腔古剧抄本中见到。
新昌调腔由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风格,不但古戏演得好,贴近生活的现代戏演来也十分得体,所有通过调腔排演的剧目不但深得戏曲界专家学者的好评,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也喜闻乐见。1992年新昌调腔剧团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会演”,调腔的“干唱”倾倒了与会专家和观众,一个仅由五人组成的乐队就获得了四个音乐奖之一的“伴唱伴奏奖”;剧团还同时荣获“优秀剧目奖”、“编剧奖”(整理改编)、“表演奖“。获奖之多,档次之高,居南方片折子戏之首。

申报非遗

时间:2006年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浙江
编号:Ⅳ—8
申报单位:浙江省新昌县

传承价值

与众不同的声腔
在调腔古戏中则是"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
后场帮接"的干唱形式。这是演唱中的最高层次,没有相当高的演唱技巧,是难以把握的,这在其他戏曲声腔中已很难听到了,新昌调腔却一代复一代地承传下了这种古老的演唱方式。1992年6月,文化部举办"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新昌调腔剧团演出的《北西厢·请生》一折,就以调腔传统的表演手法及高难度的"干唱"形式,倾倒了与会专家和观众,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和表演奖。出人意料的是,一个仅由五人组成的乐队,居然捧得了整个展演中仅有三个音乐奖之一的乐队伴唱伴奏奖。
新昌调腔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没有曲谱。前辈老艺人积累了一整套简单的符号附注在古抄剧本的唱句之旁,形似蚯蚓,名曰"蚓号",艺人见了就会根据注明的曲牌和不同的符号唱出特定的腔调。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
调腔既无曲谱,那么这360余只传统曲牌是从何而来的呢?这里有几位有功之臣:一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滕永然,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来浙江采风,根据艺人的唱腔,记成了曲谱和文字。后来,方荣璋先生花费大量心血整理成了《调腔曲牌集》。到了1983年,他又编写成了一部52万多字的《调腔乐府》。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地方戏曲音乐调腔门类的空白,还为后人研究调腔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绍兴市文联特授予他"鲁迅文学奖"。后来,一位名叫吕月明的乐师又在《调腔乐府》和调腔所保留的其他音乐档案的基础上,扩编为《调腔音乐集成》,全书125万字。
丰富的剧目
调腔的艺术价值除了与众不同的声腔,还有丰富的剧目。调腔所拥有的剧目可说是贯穿了整部中国戏曲发展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
史。它不仅拥有素有"戏祖之称"的目连戏、始于宋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以及明清时期的传奇剧,还有新编历史故事剧和现代戏。其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完备,在国内现存的剧种中是找不出第二的。在调腔档案中,仅保存的古剧抄本就达230多本,这些古剧抄本大多为晚清时所抄,其中属于元杂剧的《北西厢》、《汉宫秋》、《妆盒记》等剧目为调腔所独有,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新昌调腔剧团是全国惟一能演《北西厢》的艺术团体,其演出的《汉宫秋》亦能保持元曲的原貌。调腔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167出调腔目连剧目中,为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多达72出。新昌地处浙东山区,环境相对闭塞,调腔因而得以在这一隅之地保存下来。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对于古代戏曲、音乐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调腔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剧种,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地方剧种也都从它的剧目、声腔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滋养。

调腔现状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
清末民初战乱频仍,加上新剧种不断兴起,新昌调腔因之走向衰落。新昌调腔剧团是全国尚能演出元杂剧《西厢记》的唯一剧团。调腔戏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处于濒危状态,剧团资金匮乏,演艺人员青黄不接,断层严重,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证这个剧种继续生存下去。
然而, 自从申遗成功后,各级政府对新昌调腔都十分重视,每年都拔出数目不小的专项资金对该剧种进行保护,新昌调腔剧团也十分珍惜和努力,新排演了不少剧目,如《挑水伯》、《清官第一》等,深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