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数字通信概述
数字通信的早期历史是与电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1937年,英国人A.H.里夫斯提出脉码调制(
PCM),从而推动了模拟信号数字化的进程。 1946年,法国人E.M.德洛雷因发明增量调制。1950年C.C.卡特勒提出差值编码。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供实验用的24路电子管脉码调制装置,证实了实现PCM的可行性。1953年发明了不用编码管的反馈比较型
编码器,扩大了输入信号的动态范围。1962年,美国研制出晶体管24路1.544兆比/秒脉码调制设备,并在市话网局间使用。 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它抗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不受距离的影响,能适应各种通信业务的要求,便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便于实现保密通信和计算机管理。不足之处是占用的信道频带较宽。 20世纪90年代,数字通信向超高速大容量长距离方向发展,高效编码技术日益成熟,语声编码已走向实用化,新的数字化智能终端将进一步发展。
1.1 引言
1.2 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3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4 信道与信道容量
1.5 数字通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6 数字通信网的基本知识
1.7 单元小结
1.8 单元测试
第2单元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主要通过3个步骤实现的。1、抽样,2、量化,3、编码,
2.1 引言
2.2 脉冲编码调制概述
2.3 抽样
2.4 量化
2.5 PCM编码与解码
2.6 其他常用编码技术
2.7 单元小结
2.8 单元测试
第3单元 噪声与差错控制编码
差错控制在数据通信过程中能发现或纠正差错,把差错限制在尽可能小的允许范围内的技术和方法。
信号在物理信道中传输时,线路本身电器特性造成的
随机噪声、信号幅度的衰减、频率和相位的畸变、电器信号在线路上产生反射造成的回音效应、相邻线路间的串扰以及各种外界因素(如大气中的闪电、开关的跳火、外界强电流磁场的变化、电源的波动等)都会造成信号的失真。在数据通信中,将会使接受端收到的二进制数位和发送端实际发送的二进制数位不一致,从而造成由“0”变成“1”或由“1”变成“0”的差错。
3.1 引言
3.2 噪声
3.3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则
3.4 常用的几种简单抗干扰编码
3.5 线性分组码
3.6 循环码
3.7 卷积码
3.8 单元小结
3.9 单元测试
第4单元 数字信号的传输技术
4.1 引言
4.2 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
4.3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4.4 再生中继传输系统
4.5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4.6 调制解调器
4.7 单元小结
4.8 单元测试
第5单元 同步技术
5.1 引言
5.2 载波同步
5.3 位同步
5.4 帧同步
5.5 网同步
5.6 单元小结
5.7 单元测试
第6单元 时分复用与数字复接技术
6.1 引言
6.2 时分多路复用与PCM30/32路系统
6.3 数字复接的概念
6.4 数字复接原理
6.5 码速调整原理
6.6 PCM高次群的帧结构
6.7 准同步数字系列与同步数字系列
6.8 单元小结
6.9 单元测试
附录
英文缩写名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