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育环境的关系事实上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其活动与其环境的关系。教育与其环境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教育不是对环境的简单适应,它可以对环境进行选择、吸收和改造,因为,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在人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中,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活动对环境作出主观能动反映。
(一)教育环境的功能
所谓功能就是事物本身的功效能力,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对其他系统施加影响的一种属性。教育环境的功能就是教育环境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环境对人的作用早就为人们所认识。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后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较系统地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环境问题。他曾设想:“学校应该设在一个安静的地点,要远离尘嚣和分心的事物。”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日益复杂,人对环境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教育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教育环境对教育的作用表现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两方面。不良的教育环境会阻碍教育的正常发展,造成教育环境与教育的恶性循环,产生负向功能;良好的教育环境就会促进教育的发展,产生正向功能。优化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就是形成教育与其环境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环境的正向功能,避免教育环境的负向功能。教育环境的正向功能具体表现在:
1.保证功能。教育环境的保证功能是指教育环境可以给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资保障、财力保障、人力保障、制度保障、信息保障等。首先,办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多,广大人民群众的办学热情不断高涨,一幢幢新的校舍拔地而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的建筑面貌,许多学校也添置了现代化的教育仪器设备,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大大改观。其次,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主要是合格的师资。前些年,由于受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读书无用论的思潮上升,师范学校的生源受到极大干扰,加上在校的教师“下海”,影响了师资水平,进而影响了教育质量。近年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再次兴起,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热心从教,师资力量得到了稳定和充实。再次,办教育还需要一定的法规保证。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教育立法、依法治教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制订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各地也相应地制订了具体的教育措施,为我国实践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特别是《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2.导向功能。教育环境的导向功能是指教育环境对教育价值取向具有干预、定向的作用。教育环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教育的功能最终要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作用表现出来。社会有目的的规律性的发展需要不仅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归宿点,能否符合这种需要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客观尺度。在我国,曾出现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教育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部分,主要为阶级斗争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又使教育转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现代社会又要求教育要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培养素质全面的人。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政府、法规、制度、舆论等中介实现的。这种导向转化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最终落实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模式、人才结构上。目前,我国经济的振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要求学校树立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观,按照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培养积极进取、有开拓精神、有高尚道德品质和责任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的、有较强适应能力、有良好个性和多种特长的人才。
3.激励功能。教育环境的激励功能是指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励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可以表现为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论导向、政策导向、舆论导向,它给师生提供信念支持和精神动力,进而促使他们满腔热情地工作和勤奋学习;另一方面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舒适的工作与生活条件,给师生创造宽松的心理气氛和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避免分散精力,专心地教学或学习。4.调整功能。教育环境的调整功能是指教育环境对教育发展的控制、调节作用。它是伴随着环境的导向功能产生的。在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国家要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等作宏观上的调整。各个学校也要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整作出教育行为方式的改变。
(二)教育对其环境的选择、利用与改造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不应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应有自己的能动性。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可以选择、吸收、利用、改造环境,使环境为教育发展服务。特别是教育在人类杜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的今天,教育的能动性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对教育环境的选择。教育对其环境的选择主要包括对教育信息内容、教育时机、教育地点等的选择。因为环境总是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面性,如果听任环境的支配,那么,教育就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教育就无法实现促进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选择性是由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积极性决定的。教育的选择性对外表现为吸收科学技术知识、先进的思想为教育内容、利用好的政策导向为教育创造发展良机、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从教等,对内表现为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等。
2.对教育环境的利用。对环境的利用就是教育在选择其环境有利因素后,将其转化为促进教育发展的能量。如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社会的办学热情、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对教育环境利用的实质就是把握教育发展的机遇,加速教育的发展。
3.对教育环境的改造。教育对环境的改造,从宏观上说,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振兴民族和国家;从微观上说,可以振兴当地的经济,净化社区的社会风气。实践证明,“小环境”影响“大环境”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有的教师用自己的良好的人格打动了学生、教育了家长;有的学校用良好的校风校纪净化了社区的风气,提高了当地的道德水平;有的县、乡、村用其丰硕的教育资源改变了当地的经济面貌。这些无一不是教育的作用。教育对其环境的改造是教育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