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定义

排卵(ovulation)是指成熟卵泡破裂,从卵泡壁脱落的次级卵母细胞连同透明带、放射冠与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1]  

卵巢的功能

卵泡(ovarian follice)是卵巢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产生卵细胞及内分泌的功能。卵巢功能异常可致女性生殖相关疾病,如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和卵巢早衰等。
卵巢具体具有生殖功能以及内分泌功能,具体介绍如下 [5]  

卵巢周期

卵泡自胚胎形成后即进入自主发育和闭锁的轨道,此过程不依赖于促性腺激素,其机制尚不清楚。胚胎6~8周时,原始生殖细胞不断有丝分裂,细胞数增多,体积增大,成为卵原细胞(oogonia),约60万个。自胚胎11~12周开始,卵原细胞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并静止于前期双线期,称为初级卵母细胞(primary oocyte)。胚胎16~20周时生殖细胞数目达到高峰,两侧卵巢共含600万~700万个生殖细胞(卵原细胞占1/3,初级卵母细胞占2/3)。胚胎16周至出生后6个月,单层梭形前颗粒细胞围绕着停留于减数分裂双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形成始基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这是女性的基本 生殖单位,也是卵细胞储备的唯一形式。胎儿期的卵泡不断闭锁,出生时约剩200万个,儿童期多数卵泡退化,至 青春期只剩下30万个。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卵巢周期(oavrian cycle) [6]  

排卵的激素调控机制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促性激素释放激素,使腺垂体远侧部嗜碱性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长素。卵泡刺激素可以促进卵巢卵泡生长,发育成熟并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从月经期转入增生期。当血中的雌激素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卵泡刺激素的分泌,但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在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卵泡成熟、排卵并形成黄体,黄体产生孕激素和雌激素,可促使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的变化。当血中的孕激素增加到一定的浓度时,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黄体生成素的释放,于是黄体发生退化,血中孕激素和雌激素骤然减少,子宫内膜进入月经期。由于血中雌、孕激素的减少,又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促使下丘脑和垂体释放卵泡刺激素,卵泡又开始生长发育。上述循环周而复始。
按照具体阶段划分,在卵泡期的早期,由于前次月经周期的黄体退化,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量下降,接触了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抑制,腺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以及促黄体生成素增加,尤以促卵泡细胞的增加更为明显。一群卵泡细胞被周期性募集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合成分泌雌激素增加,子宫内膜增生。当雌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大概是在月经期第六天),则分别对下丘脑-腺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解,卵巢产生的抑制素也选择性地抑制腺垂体促卵泡细胞分泌,使血中促卵泡细胞的量有所减少,大多数卵细胞得不到足够的促卵细胞的支持而半途退化闭锁,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得以继续发育。
在月经周期的中期,随优势卵泡成熟,体内雌激素水平进一步增加,此时血中高浓度的雌激素对下丘脑及腺垂体都产生正反馈的调解作用,触发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大量释放,刺激腺垂体分泌的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大量增加,达到峰值,尤以促黄体生成素峰更为明显。一般在促黄体生成素峰出现后的16~24小时排卵 [5]  
下丘脑垂体有节律地调节卵巢活动周期与子宫内膜周期保持变化,以适应排卵、受精、胚泡植入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1]  

卵泡闭锁

妇女一生中仅有400~500个卵泡能最后发育成熟排卵。自胚胎时期开始就不断有卵泡在发育的各个阶段退化,这一过程叫卵泡闭锁(atresia)。卵泡闭锁是由于细胞凋敝导致的 [1]  

排卵日的计算

月经周期中的黄体期的时间长度相对稳定,而卵泡期的长短变化较大,因而临床上常将月经来潮前的第14天推算为排卵日。
排卵日的计算方法包括日历表法、基础体温法和宫颈黏液观察法 [2]  

我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排卵是女性的生理现象,也是人类生殖的重要环节之一,会在生殖健康与人的生命周期等教育内容中呈现。我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011)与《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7)均从生长发育和生殖健康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让学生了解生育与成长的基本过程,这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