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词目】意向
【拼音】yì xiàng
【词义】心之所向;意图

基本解释

1、[Aspiration;Ambition]:志向
意向甚大
改变意向
2、[Intention;Purpose]:心之所向;意图
敌军意向不明。

引证解释

1、志向。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刘问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 。’” 明唐顺之《寄黎知州书》:“仆闲居自咎,惜从前意向之未真,觉一切妄念之为累。”
2、心之所向,意图。
南齐书·庾杲之传》:“昔袁公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此三江五湖,随其意向,无不游适。”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三军之耳目心思视一将之意向为转移。”
3、原宗教名词意思是除难,求财,在密宗众多的修法中,属秘法中秘法 用 昱珀 添“刳舟剡楫,八重冰梅,九叶铃莲”三封印。
拓展:
1、意向解释是比物理解释更高一层次的解释策略
2、意向解释的过程要诉诸于一定的意向法则
3、意向解释是一种“给出理由的解释”(reason2giving exp lanation)
4、对意向系统的合理性预设是进行意向解释的一个基本前提
5、意向解释的作用是在与语境的相互关联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的

基本含义

如果概括来说,有三种含义:
一、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国内心理学界一般把它译为“表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二、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象。文学在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或曰“心中之竹”。
三、泛化意象,即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或语象的统称。语象为新批评派术语,是指不脱离具体语词或词组的语言级的形象。有别于脱离语言后在意识和想象中留存的形象,基本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简称“形象”不仅英美目前有这样的用法,而且中国自明清以来也已演化到与“形象”一词同等的地步。
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行为反应倾向。人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可分为肯定的和否定或正向和负向两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就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接近、取得、保护、接受、拥护、吸收、助长、产生、造成等;否定或负向的意向就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避开、丢弃、反对、破坏、抵抗、限止、消灭等。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
意向是态度具有协调一致性表现的感受、情感和意向中的一个方面,属于行为的意志取向过程。行为的意志取向包括内在意向和外在意识两种,内在意向和外在意识的区别在于意向是对行为目标目的的注意关注,而意识是对行为过程的注意关注。
如果人们的的意向产生或改变,则人们的感受和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社会心理学家勒维斯和他的同事,为研究个体的生理对社会知觉的变化,选择了一群饥饿程度不等的被试进行试验。先让被试看几张乱涂乱画的图片,其中几张描写食物和其他东西的图片都盖上一层薄纱,使被试看不清楚图片的真实内容。然后,要被试根椐自己的回忆讲看到的图片内容,结果表明,饥饿的时间越长的被试越倾向于回忆图片上画着的食物,即饥饿程度越强,对食物的知觉程度越敏感。在这一试验中,当人们对食物有较强的食欲(意向要素)时,就会产生对画有食物的图片的偏爱(情感要素),同时也会加深其对食物图片的辨认程度(感受要素)。所以,由激发意向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感受,表明了各态度要素间在表现上的相互统一性。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