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夹可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释义

释义:戏剧表演形式。
徽戏班社进入境内之后,香火戏(淮剧前身 淮剧主要由香火戏、门叹词发展而来)常与徽戏同台或合班演出,称之为“徽夹可”。鉴于香火戏的乡音土调颇受广大群众喜爱,于是一些徽戏艺人先后转入香火戏行列,香火戏亦因此得以大量吸收徽戏艺术成就而发展,表演从只唱不做到开始注重“一引、二白、三笑、四哭”等表演程式。另由于吸收徽戏武功与其原有武术、杂技相融合,其间还出现了一些以武戏见长的演员。在大量引用徽戏剧目的基础上,淮剧剧目逐渐有了“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之雏形。到19世纪60年代初,香火戏基本摆脱附属于巫觋活动的性质而独立。其后,香火戏又常与京剧同台演出,而受京剧艺术陶冶。20世纪初,香火戏班社已遍及境内城乡。
徽夹可为戏剧融合的形式
苏北盐阜一带流传着民俗祭祀活动,称为做香火,主要是为人祛病消灾、祈求风调雨顺、吉庆丰收等民间迷信活动。做香火的程序是结束时应由僮子们唱“香火戏”亦称“僮子戏”。而香火戏也即江淮地方戏淮剧的起源,起初香火戏为二人对唱,称为二可子,后来亦有三人同台,称为三可子。
盐淮小戏诞生之日,正是徽班昌盛之时。盐淮小戏以演唱一家一户心愿戏为主题,其浓重的乡音古调博得盐淮人们的喝彩,徽班则以演唱一庄或数庄的会戏为主,其主题也多是帝王将相赢得上层社会陶醉,约于同治三年(1864年)起会主为兼顾各阶层情趣,时邀二剧种同台演出,二剧种间仍是各自唱各自的调,谓之“ 徽夹可”。

演出剧目

演出以三出头(如《隔墙相会》、《水漫蓝桥》和《罗凤英头访·二访·三访》等),以二小戏(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
约于光绪中期,大批徽班红伶先后加入“三可子”行列,如建湖吕维翔、骆步兴、骆步蟾、何孔标、时炳南、晏醉春等。这种徽夹可形式,使得不同的剧种相互融合渗透,“三可子”也因此吸收徽班艺术之长不断壮大,班社渐多、行当渐全,盔头衣箱逐步齐整,并逐渐以锣鼓伴奏。并配有武戏演出,建湖吕世凰的“飞叉”技艺颇享盛誉。曲调亦有所改进和创新,剧目增加,在吸收徽班剧目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本剧种的“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等基本剧目。辛亥革命前后,“三可子”班社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从舞台走进戏馆,继则从发源地渡江南下,“徽夹可”阶段结束。

其他相类形式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建湖的何孔标、骆步兴、骆宏彦、时炳南、倪福康、李玉花、嵇佳芝、华良玉、沈月红、吕祝山等人均赴江南的上海、南京、苏锡常及杭嘉湖等地。其时又有大批京剧艺人加入“三可子”戏班。皮簧戏(京剧)与“三可子”同台演出,形成了继“徽夹可”之后又一演出新格局――“皮夹可”。
后又称“京夹淮”。在沪上“三可子”也称江北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演出加入了弦乐伴奏,产生了新的曲调――拉调,并以此为基础创唱了诸多新腔。根据江苏戏曲志记载建湖人何叫天的“连环叠句”,李玉花的“六字句”,梁广友发展了的“下河调”,何叫天、筱文艳创唱的“自由调”,叶素娟创造了一字多腔的“大悲调”,都为成为今天 淮剧的传统曲调,至今传唱不衰。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