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程技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提出,但真正应用
多线程到操作系统中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
多线程技术已经被许多操作系统所支持,包括Windows NT/2000和Linux。
在1999年1月发布的Linux 2.2
内核中,进程是通过
系统调用fork创建的,新的进程是原来进程的子进程。需要说明的是,在Linux 2.2.x中,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线程,Linux中常用的线程
Pthread实际上是通过进程来模拟的。
也就是说,Linux中的线程也是通过fork创建的,是“轻”进程。Linux 2.2缺省只允许4096个进程/线程同时运行,而高端系统同时要服务上千的用户,所以这显然是一个问题。它一度是阻碍Linux进入企业级市场的一大因素。
2001年1月发布的Linux 2.4
内核消除了这个限制,并且允许在系统运行中动态调整进程数上限。因此,进程数现在只受制于
物理内存的多少。在高端服务器上,即使只安装了512MB内存,现在也能轻而易举地同时支持1.6万个进程。
在Linux 2.5
内核中,已经做了很多改进线程性能的工作。在Linux 2.6中改进的线程模型仍然是由Ingo Molnar 来完成的。它基于一个1:1的线程模型(一个
内核线程对应一个
用户线程),包括内核内在的对新NPTL(Native Posix Threading Library)的支持,这个新的NPTL是由Molnar和Ulrich Drepper合作开发的。
2003年12月发布的Linux 2.6内核,对
进程调度经过重新编写,去掉了以前版本中效率不高的算法。进程标识号(PID)的数目也从3.2万升到10亿。内核内部的大改变之一就是Linux的线程框架被重写,以使NPTL可以运行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