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皂角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达25米;小枝紫褐色或脱皮后呈灰绿色,微有棱,具分散的白色皮孔,光滑无毛;刺略扁,粗壮,紫褐色至棕黑色,常分枝,长2-15.5厘米。叶为一回或二回羽状复叶(具羽片2-6对),长11-25厘米;小叶3-10对,纸质至厚纸质,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长2-7(9)厘米,宽1-3(4)厘米(二回羽状复叶的小叶显著小于一回羽状复叶的小叶),先端圆钝,有时微凹,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微偏斜,全缘或具波状疏圆齿,上面被短柔毛或无毛,微粗糙,有时有光泽,下面基部及中脉被微柔毛,老时毛脱落;网脉不明显;小叶柄极短。花黄绿色,组成穗状花序;花序腋生或顶生,被短柔毛,雄花序长8-20厘米,雌花序长5-16厘米;雄花:直径5-6毫米;花托长1.5毫米,深棕色,外面密被褐色短柔毛;萼片3-4
,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两面均被柔毛;花瓣4,椭圆形,长约2毫米,被柔毛;雄蕊6-8(9);雌花:直径5-6毫米;花托长约2毫米;萼片和花瓣均为4-5形状与雄花的相似,长约3毫米,两面密被柔毛;不育雄蕊4-8;子房无毛,花柱短,下弯,柱头膨大,2裂;胚珠多数。荚果带形,扁平,长20-35厘米,宽2-4厘米,不规则旋扭或弯曲作镰刀状,先端具长5-15毫米的喙,果颈长1.5-3.5 (5)厘米,果瓣革质,棕色或棕黑色,常具泡状隆起,无毛,有光泽;种子多数,椭圆形,长9-10毫米,宽5-7毫米,深棕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6-11月。喜光,喜土层深厚,耐干旱,耐寒,耐盐碱,适应性强。

本种说明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80页图80. 1955年)中首次载有山皂荚G.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称它和G. japonica Miq.很接近,因此往往易被误认为G. japonica Miq., 并称其不同之处在于G.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的小枝灰绿色,刺黑棕色,小叶质较厚,短椭圆形或长卵形,长达6厘米,宽达2.5厘米。我们看到G. japonica Miq.的日本标本及其原始文献,并把我国产的大量标本与之比较。G.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的小枝颜色与G. japonica Miq.并无区别,它本来也是紫褐色的,只是在生长的第二年脱皮才呈灰绿色;两者的刺都是紫褐色到黑棕色。至于所列的小叶形状、质地和大小的区别均在G. japonica Miq.的范围之内,故予以归并。
Kitagawa(in Lineam. Fl. Mansh. 284. 1939)曾把朝鲜皂荚G. koraiensis Nakai(ex Mori, Enum. Pl. Cor. 215. 1922, nom. nud.)作为G. horrida Makino的异名, 作者见到这个种的朝鲜标本, 与G. japonica Miq.完全 一样, 因此亦予以归并。

生境分布

产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生于向阳山坡或谷地、溪边路旁,海拔100-1000米。常见栽培。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哈尔滨、长春、吉林、沈阳、大连等地有栽培。

用途

本种荚果含皂素,可代肥皂用以洗涤,并可作染料,种子入药,嫩叶可食;木材坚实,心材带粉红色,色泽美丽,纹理粗,可作建筑、器具、支柱等用材。冠大浓荫,可作行道树,也可作防护林及树篱、树障。

栽培

播种繁殖。生长速度较慢,寿命较长,属深根性树种。

化学成分

木心含有皂角黄烷(gleditsin即mollisacacidin,C15H14O6)。

性味归经

皂角:辛,温。有小毒。
皂角刺:辛,温。

功能主治

皂角:祛痰开窍。主治中风或癫痫,痰涎涌盛者,痰多咳嗽。用量0.3~1钱。
皂角刺:活血祛瘀,消肿溃疡,下乳。主治淋巴结结核,乳腺炎,恶疮,痈肿不溃。用量1~3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