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腔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男人像女人

娘娘腔专指男性的女性化气质(心理和行为),女人的阴柔气息未见有用娘娘腔来形容的;当前“娘娘腔”用作贬义,但是随着社会对于男性不同性别气质的看法和中性化趋势的逐渐发展,娘娘腔越来越趋近于中性词语甚至含有褒扬之意。

同性恋

娘娘腔作为女性化的男子,很可能偏向同性恋。伦敦玛丽皇后大学的研究团队称,同性恋的男生往往不具备与自身性别一致的个性和特质。那些女性化的男孩有50%到80%后来成了同性恋,而那些“假小子”女孩则有约三分之一变成了同性恋。
拉曼博士说:“我们发现,在这些心理特征和性取向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一种想法是,这些心理特征和性取向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同一个生物机体驱动下发展的,就像大脑区域的发育同时受到基因和性激素的影响。
“我们认为环境和遗传因素驱动着其他机制的发展,例如受到子宫内性激素的刺激会形成不同的性取向,以及造成行为和自身性别相符或偏差。”
拉曼博士说,研究结果显示,和性别不符的行为源自“体内”,并证实与这种行为相关联的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是由来自他人的负面反应造成的。

克服

德国儿童行为学家的一项专题研究,大约6%的男孩在其上中小学,甚至进幼儿园时,即出现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后仍表现得“奶油味”十足。
所谓“娘娘腔”,指的是男孩行为上某种程度的女孩化,表现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其中较典型的有:说话爱发嗲,走路踩“碎步”,举手投足动作忸怩,爱跟女孩子玩等等。一般来说,“娘娘腔”并不一定会像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可能导致同性恋,但却可能给男孩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带来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
德国专家已经证实,孩子的“娘娘腔”基本上与遗传因素无关。一项统计显示,凡父亲在孩提时表现出“娘娘腔”而成人后又消失的,其儿子表现为“娘娘腔”的比例与其他家庭的男孩相比只是略高一些。但如若父亲在孩提时代表现出的“娘娘腔”一直保持至今,那么其儿子表现为“娘娘腔”的比例就要比其他家庭的男孩高出2~3倍甚至更多。这就意味着,男孩“娘娘腔”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的。实际上,诸如父亲的性格、家长的期待、排行、家里女性多还是男性多、小伙伴的影响等等,都可能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产生一定的作用。
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出现了“娘娘腔”,专家们建议:
1、首选切勿大惊小怪。要知道,家长表现出的“大惊小怪”,只会加深孩子对自己的“异样感”,并进而发展为自卑感、内疚感,时间久了就更难克服。
2、注意表示“期待”的言辞。有些家长特别是母亲,常常会当着孩子的面说诸如“我真想有个女儿”或“我但愿他是个女孩”等表示自己的“期待”或“希望”的话。殊不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长此下去男孩便可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牲有意向女孩“靠拢”。更糟的是,还有的家长出于对女孩的偏爱(或其它种种原因),竟然将自己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模样。家长的这类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孩子的“娘娘腔”倾向。
3、让父母树立起榜样。要是当父亲的自己也有点“娘娘腔”,那就应该有意地尽量予以克服,以免孩子“依样画葫芦”。
4、鼓励孩子多与男孩玩耍。特别应该鼓励孩子与男子气较足的大男孩玩耍,而“脂粉气”较重的男孩则不要过多地纠缠在一起,以免相互之间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5、关注排行。研究显示,独生子或排行最小的男孩,表现为“娘娘腔”的比率往往较高。这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往往更受呵护,因而也往往更容易缺少独立性。家长不妨对这些男孩多多“放开”,多多让其“独立自主”。
6、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娘娘腔”时,务必循循善诱,而不是责备呵斥,此外最好做到不留痕迹,即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经过种种努力,但孩子的“娘娘腔”行为仍不见好转,那么也切莫长吁短叹、心苦神伤,因为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件小事而已。
如果自己出现娘娘腔怎么办?
  1. 从行为上检点自己,尽可能减少与避免“娘娘腔”的出现,要学习与模仿其他男子的“刚阳之气”。
  2. 从心理上纠正,是否存在某种变态心理状态,可找有关医生诊治。
  3. 测定体内雄激素等性激素水平,如发观血睾酮水平有下降,则应采用睾酮类药物治疗。
  4. 测定性染色体,排除因性染色体异常病变引起“娘娘腔”,并作相应处理。
  5. 请旁人多加监督,及时提醒纠正。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