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柳氮磺吡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约20%,不少病例因而减量或中止治疗。柳氮磺吡啶在结肠内能被结肠内细菌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5-ASA)和磺胺吡啶,现已证实磺胺吡啶并无活性,而且可引起不良反应。5-氨基水杨酸则为有效成分,它作用于炎症粘膜,可抑制引起炎症的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增强细胞膜通透性,引起水肿的炎症介质白三烯形成。但口服5-氨基水杨酸无效,因它在小肠中吸收迅速,然后即被乙酰化并随尿排出,不能达到结肠部位。奥柳氮钠用活性成分5-氨基水杨酸替代并无作用的磺胺吡啶,已证实奥柳氮钠在胃和小肠内不被吸收也不被分解,到达结肠后才被结肠内细菌分裂为二分子有效的5-氨基水杨酸而显示其抗炎作用。 5-氨基水杨酸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成分,但口服5-氨基水杨酸后在小肠被吸收,乙酰化后随尿排出,不能到达结肠部位。本品在胃及小肠中不被吸收也不分解,到达结肠部位后其偶氮键在细菌作用下断裂,分解为2分子5-氨基水杨酸并作用于结肠炎症粘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形成,降低肠壁细胞膜的通透性,减轻肠粘膜水肿,发挥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