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病菌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基本信息

【学名】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
【分类地位】 藻菌界(Chromista),卵菌门(Oomycota),霜霉目(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疫霉属Phytophthora。
【国外分布】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匈牙利、尼日利亚、印度、埃及、以色列、南非、德国、瑞士、新西兰等国家。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寄主范围窄,只侵染大豆。可在大豆的所有生育期侵染大豆。通常在潮湿多雨的天气条件下发病重,病害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传播与蔓延迅速,寄主成片死亡,很少单株发病。

病害症状

可以在大豆的各个生育期为害。在大豆出苗前可以引起种子腐烂、出苗前腐烂,出苗后可以引起植株枯萎。一般苗期感病植株表现为出苗差、近地表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叶片变黄萎蔫,严重时植株猝倒死亡。成株期植株受侵染后下部叶片变黄,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近地表茎部病斑褐色,并可向上扩展,茎皮层及髓变褐;根腐烂,根系发育不良;未死亡病株的荚数明显减少,空荚、瘪荚较多,籽粒皱缩。由于在潮湿条件下,根部侵染的病菌可以产生大量游动孢子,孢子随雨水飞溅,为害茎部和叶片,甚至出现病荚,其症状为绿色豆荚基部出现水浸状斑,病斑逐渐变褐并从荚柄蔓延至荚尖,最后整个豆荚呈黄褐色干枯,种子失水干瘪。

病原特性

大豆疫霉喜欢生活在潮湿凉爽的环境中,多数大豆疫霉菌株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最高为32~35℃,最低为5℃。其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为20℃,最低温度为5℃,在潮湿有水膜存在时,孢子囊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游动一段时间后休眠形成休止孢,遇到合适寄主组织,休止孢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表皮。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为14℃;当孢子囊成熟后,如果遇到干燥的条件,孢子囊将直接萌发产生芽管,最适温度为25℃,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8~23℃。卵孢子萌发以27℃最快。通常卵孢子形成到成熟需要1个月的时间。
大豆疫霉的营养体为发达的无隔菌丝体,菌丝宽3~9μm,易卷曲;菌丝体珊瑚状;菌丝可形成菌丝膨大体和厚垣孢子。孢囊梗无特殊分化,顶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倒梨形、椭圆形或长筒形,无乳突,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成熟时将游动孢子释放到薄壁泡囊中,泡囊迅速膨大并破裂;有时游动孢子滞留在游动孢子囊内并萌发,产生芽管穿透游动孢子囊壁。游动孢子囊也可直接萌发,其作用相似于分生孢子。游动孢子囊不具脱落性,内层出。游动孢子卵圆形,一端或两端钝圆,侧面平滑,有两根鞭毛,尾鞭长度是茸鞭的4~5倍;游动孢子的运动期可持续几天,在休止孢形成之前,运动变得缓慢和颠簸;休止孢以芽管方式萌发,对植物形成侵染;有时休止孢萌发产生次生游动孢子;偶尔,芽管的顶端形成小型游动孢子囊。大豆疫霉菌有性生殖为同宗配合。藏卵器球形或亚球形,直径29~58μm,壁薄。雄器多为长形,侧生,偶围生。藏卵器受精后发育成卵孢子。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随后形成菌丝或产生游动孢子囊大小为42~65μm×32~53μm。
大豆疫霉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落均匀,白色,边缘不整齐;气生菌丝致密,呈棉絮状。在利马豆、玉米粉、V8汁等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落均匀,边缘整齐。

防治方法

1.抗病品种防治 目前,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主要依靠种植抗、耐病品种。
2.杀菌剂防治技术在品种抗性降低的情况下或对无抗病品种可选用时,通过药剂防治措施也可以减轻田间病害损失。甲霜灵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最有效的杀菌剂,种植耐病品种时辅以施用甲霜灵,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将甲霜灵和甲霜灵锰锌通过种子包衣处理,能够在播种后的较长时间内于植株体内形成强杀菌活力,完全抑制病原菌对感病大豆品种的入侵,其防病效果较其他药剂显著,在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甲霜灵作用位点单一,大豆疫霉菌容易对其产生抗药性。为降低大豆疫霉菌抗甲霜灵菌株的出现频率,可以选择保护性杀菌剂与甲霜灵复配使用。
3.农业栽培措施 由于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传播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因此,凡是能够控制土壤水分的措施对于病害预防都是有效的。例如,平整土地以减少低洼地在降雨后形成积水;建立良好的田间排水系统,及时排出积水采用垄作减少连作等。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解决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可能途径之一,它比化防对环境更好、更安全。但这方面进展较慢,目前还不能在生产上应用。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