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城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简介

大梁城,为中国古代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
战国七雄之一魏国

战国七雄之一魏国

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魏国将国都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一带)迁至仪邑(今开封市城内外西北一带,春秋时期称仪邑,处在卫国南部边境),改称 大梁。这是今开封城创立之始,也是开封城定位于此地的开端。

魏国迁都原因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三家分晋时魏得到了今晋西南经济基础较好的河东地区。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变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军事实力大增。因此,魏国在战国初年就首先成为最强盛的国家。魏武侯时,魏国开始向南发展,并于公元前391年大败楚军于仪邑、榆关,魏国从此占有了大梁地区。此后通过对楚国的战争,陆续占有了黄河以南的广阔土地,为后来迁都大梁打下了基础。
由于魏国的领土主要在今山西西南部的河东以及今河南北部、
魏国疆域图

魏国疆域图

中部的河内一带,东西两部分呈哑铃形。安邑在魏国西部,距东方太远,经上党(今山西东南部)通到东方,崎岖多山,交通不便。因此,安邑不仅不便于控制东方诸侯,也不利于统治东部地区。如果再有像魏惠王元年公中缓作乱事件,韩、赵很容易攻占上党,截断魏国东西两部的联系,使安邑陷于韩、赵、秦四面包围之中。另在公元前340年,公孙鞅曾趁魏国10万大军在马陵中了孙膑的埋伏之际,亲自率兵攻打魏国,一直打到魏国都城安邑,迫使魏国与秦国讲和。在这样的形势下,魏惠王为了避强秦之锋芒,维持和巩固魏国的霸主地位,更为了便于统治东部地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因此,公元前364年夏四月初三日甲寅,魏惠王把都城从今山西南部的安邑,迁到今河南东部的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也从此开始被称为 梁国

大梁城的重要

大梁城尽管无天险可守,但地处华北大中原三角洲尖端附近,自古为中原中心地带。它东接齐鲁,南控江淮,西临嵩岳,北据燕赵,地理形势非常重要。同时,由于地面平坦,没有名山大川的限制,“诸侯四通辐辏”,对大梁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梁四周地势坦荡,土层深厚,本就有利于农业生产。另外,当时的中原地区正处于一个气候相对温湿的时期,由于受到黄河冲积、淤积的影响,开封周围河泽密布。“附近不仅有济水、颖水、丹水、睢水等天然水道,还分布有圃田泽、蓬泽、牧泽等天然湖泽,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水网区”,发展了农业灌溉,大梁一带成了当时中原农业最发达的富庶地区。
魏都安邑、大梁地理位置图

魏都安邑、大梁地理位置图

魏国迁都大梁后,魏惠王曾多次兴修大型水利工程,苦心经营大梁城外围的水网。大梁水道纵横,航运发达。魏国的船只可以驶入韩、楚、卫、齐、鲁、宋等国,促进了魏国与流域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凭借巨大的交通优势,大梁在短短十几年间,便一跃而成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富甲中原的商业大都市

城毁魏亡

秦王嬴政即位后,秦国对魏国的军事压力不断加大。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兵引鸿沟之水淹灌大梁城,开封首次遭毁灭性水灾,魏王假被迫投降,大梁城毁,魏国灭亡。
之后,秦国在大梁地区设置了浚仪县。“浚仪”的“浚”字,取名于古代流经开封北部浚水的“浚”字;而“浚仪”的“仪”字,则取名于开封古代城地仪邑的“仪”字。

文献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