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四须鲃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分类信息

编号:
5935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亚科:
鲃亚科
拉丁亚科:
Barbinae
中文属名:
四须鲃属
拉丁属名:
Barbodes
拉丁种名:
hexagonlepis
定名人:
McClelland
年代:
1839
中文名:
墨脱四须鲃
原始文献:
Asiatic Res. 270, 336. 1839.
模式产地:
印度阿萨姆
俗名:
绿鳞鱼
国内分布:
龙川江, 大盈江
国外分布:
印度
资料来源:
云南鱼类志[上册]:184-185. 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239-240.
中文名称墨脱四须鲃
拉丁名称 Barbodes hexagonlepis(MeClelland)
英文名称
地方名称
作者单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四须鲃属
拉丁属名 Barbodes Bleeker,1859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4,8;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臀鳍条3,5.鳃耙11~12。下咽齿3行,2.3.5一5.3.2,侧线鳞25[(4~4.5)/(2.5~3~V)];背鳍前鳞10~12;围尾柄鳞10~12。
标准长为体高的3.22~3.36(x±s=3.32±0.05)倍,为头长的3.97~4.5(4.21±0.22)倍,为尾柄长的4.72~6.28(5.72±0.60)倍,为尾柄高的7.8~8.7(8.15±0.37)倍。头长为吻长的2.9~3.14(3.03±0.09))倍,为眼径的3.60~4.42(4.14±0.31)倍,为眼间距的2.38~2.7(2.47±0.14)倍。
体细长而侧扁,背腹轮廓线弧形。头锥形,前端圆钝。吻侧在前眶骨前缘无裂纹,吻皮略下垂,止于上唇基部,彼此分离。眼较大,侧上位;眼间宽而隆起,其宽大于吻长。鼻孔距眼的前缘比距吻端为近。口亚下位,口裂马蹄形,上颌比下颌长,上颌后伸将达眼前缘的垂直线。唇简单,肉质,唇后沟向前直伸不相连续,其间距约为眼径的1/2~2/3、须长,2对,吻须比颌须略细短,前者后伸达眼前缘或眼的1/2~2/3,后者后伸超过前鳃盖骨。鳃膜在前鳃盖骨后缘之下与鳃峡相连,其间距约为眼径的1/2~2/3。
背鳍外缘浅凹形,末根不分枝鳍条稍粗硬,末端约1/5~1/8较软且分节,后缘光滑,其粗硬部分等于从鼻孔到鳃盖骨后缘的距离,但其全长比头为长,背鳍起点稍近吻端或位于吻端至尾鳍基之中点。胸鳍短于头长或相等,后伸不达腹鳍起点,相距1~2个鳞片(幼鱼间距小)。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至第二不分枝鳍条相对,后伸不达臀鳍起点,其间距约2~3鳞片。臀鳍外缘斜截,其起点距尾鳍基和距腹鳍起点相等,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叉形,上下叶几等长,其外侧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3倍。
鳞较大,胸部鳞稍变小,腹鳍基部具狭长的腋鳞,背、臀鳍基部具鳞鞘。鳃耙短小,排列稀疏。下咽齿齿端尖而弯。侧线完全,在背鳍起点处略向腹面弯,从臀鳍起点开始平直,后伸入尾鳍基中点。鼻孔和眼前部下面有3行细小珠星。肠管长为标准长的2倍多。腹膜黑色。

相关

俗名:绿鳞鱼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介绍:
主要特征和保山四须鲃相同。躯体背缘显著隆起,尾鳍深分叉。第1鳃弓外侧鳃耙13-15枚,侧线鳞25-27。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