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狐蝠栖息于果实丰富的森林地带,属于夜行性动物,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就从栖身之所倾巢而出,寻找食物。白天则用长而弯曲的爪钩住树枝、屋檐、石缝或洞穴的墙壁等,倒挂着睡觉或休息,靠着足腱的特殊构造,钳握得非常紧,甚至死去时还在这样悬挂着。喜欢集群生活,常常数百只,甚至上千只聚合在一起。印度狐蝠以植物的果实和花蜜等为食,特别是香蕉等软质的果实尤为喜食。吃果实的时候总是倒悬着头,大口地咬食。它的食量很大,在果实丰盛的情况下,几个小时内所吃进的食物总量居然能达到体重的两倍以上。
印度狐蝠的胸肌十分发达,胸骨具有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些均与其特殊的运动方式有关。它非常善于飞行,但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难以再飞起来。飞行时把后腿向后伸,起着平衡的作用。外出觅食的时候,往返飞行的途径往往是固定的。它在休息的时候,也经常抖动身体,拍动皮膜。与其他蝙蝠不同的是,据说它的视觉也相当灵敏,能够在夜间靠视觉的帮助进行活动、觅食。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习性,冬眠时新陈代谢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钟仅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时还会排泄和进食,惊醒后能立即恢复正常。它们的繁殖力不高,而且有“延迟受精”的现象,即冬眠前交配时并不发生受精,精子在雌兽生殖道里过冬,至翌年春天醒眠之后,经交配的雌兽才开始排卵和受精,然后怀孕、产仔。印度狐蝠的发情期不固定,孕期约为6个月,每胎产1—2仔。寿命为20—25年。它也是动物园中的观赏动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