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地球距土星只有12.5亿公里,但飞往土星的 “卡西尼”号却走出了32亿公里的路程,这是什么原因?它为什么要首先两次掠过金星,而后又掠过地球和木星,最后才踏上前去土星的行程?
1997年10月15日,随着一声轰天巨响,20世纪最大、最复杂的行星探测器“卡西尼”号飞船携带探测器“惠更斯”由大力神4B运载火箭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从此踏上耗时7年长达35亿千米的土星之旅。“卡西尼”飞船上载有12台科学探测仪器,子探测器“惠更斯”携带有6台科学仪器,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土星、土星光环及土星的卫星,尤其是其中的土卫6进行空间探测。
经过了将近7年孤独寂寞的长途奔波后,“卡西尼”号终于在2004年7月1日顺利进入土星轨道,成为首个绕土星飞行的人造飞船。此后,“卡西尼”号将对土星的大气、光环及其卫星进行为期4年的科学研究。
巨大的飞船加上漫长的旅程,使“卡西尼”号这7年的行程显得极为不平凡,它耗尽了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发射时间需要精心挑选、飞行路线需要认真计算、每一次轨道变化都要分毫不差、进入土星轨道的时间要恰到好处……这么复杂的加速、飞行路线,就决定在发射的一瞬间,发射的方向和力量都要计算得准确无误。这真是科学的成功。因为,太空旅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从一颗行星到另一颗行星需要考虑太阳和各行星的引力场、以及各行星运动状态等诸多因素。
从地球到其他行星
从地球到其他行星,我们首先就要计算这之间的距离。然而由于运行步伐不一致,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距离总处于变化之中,我们怎么计算它们的平均距离呢?我们知道,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运行,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这样,计算每颗行星轨道距离的平均值,就是行星之间的平均距离了,按此计算,地球与土星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2.5亿千米,地球与金星之间的平均距离为4150万千米。地球与火星之间的平均距离为7860万千米。
天文学家们把太阳系内的九大行星分为两大类:以地球为基点,一类为
地内行星,一类为地外行星。顾名思义,地内行星就是运行轨道在地球以内的行星,包括水星和金星;地外行星是轨道在地球以外的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虽然太阳系内所有行星都按相同方向绕太阳公转,但周期却不相同。在行星轨道上,地内行星比地球速度快、而且轨道短,所以它们是在持续地追赶并超过地球;相反,地外行星比地球速度慢、而且轨道长,所以它们总是被地球赶超过去。例如绕太阳公转一周,水星只要88天,金星要225天,地球要花费1年的时间,而土星却要花费29.5年,每隔378天,地球就能赶上土星一次。
掌握了行星的运行规律,我们就能利用这个规律前往各大行星旅行了。但是别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考虑,例如太阳有强大的引力场,各大行星也有自己的引力场,这些引力场对探测器的飞行都有极大的影响,是我们发射探测器时都要认真考虑的因素。
首先,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后,必须达到11.2公里/秒的
第二宇宙速度以上,才能冲破地球引力的束缚,进入太阳系的行星际空间,而在这里它又受到强大的太阳引力场的影响。
毫无疑问,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太阳的引力场是最为巨大的,太阳系所有的行星都被太阳吸引着在远近不同的轨道上运转。按照
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我们可以把太阳的引力场比作一个圆形大盆地,太阳位于盆地的底部,地球位于中间,下头有
水星、金星,上面有火星、
木星和土星等。从到水星、金星,走的是
下坡路,比较省劲;从地球到火星、木星和土星、要爬坡,比较费力。这样,从地球出发的探测器向火星等外行星进发是爬坡,需要一定的加速,发射火星探测器就要顺着地球公转的方向;反之,探测器向水星、金星等内行星进发是下坡,需要一定的减速,无法进入相应发射水星、金星探测器就要逆着地球公转的方向,否则速度太快,不是就跑过头了,就是一头扎进行星怀抱,坠落焚毁。
接下来,一个离开地球轨道的探测器进入另一个行星轨道时,很可能被这颗行星俘获,那么在接近该行星时给探测器一个适当的力,就可以使它被该行星捕获而改变轨道转而绕行星飞行。这就像火车换轨一样,探测器这时就是从一个轨道换到另一个轨道。但由于各大星体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因而从地球通向众行星的道路,就不像地球上火车轨道那样简单直观。
利用引力跳板
掌握了各大行星的公转规律、以及太阳和各大行星引力场的秘密,我们真的可以开始发射探测器了。
由于从地球飞往行星的路途遥远,火箭不能带更多的燃料,必须尽可能节约燃料,选择一条飞往行星的捷径。1925年
奥地利科学家霍曼首先提出飞向行星的最佳轨道只有一条,就是与地球轨道及目标星轨道同时相切的双切式椭圆轨道,这条椭圆轨道与两条公转轨道相切时倾角相同。这条最佳轨道叫
霍曼转移轨道。它利用地球和行星的公转运动,使探测器仅在初始阶段得到必要的速度,然后大部分时间是惯性飞行,这就节省了燃料,只是飞行的时间较长。
如果被探测的天体离地球较远,为了节省发射能量,通常先用较小的速度飞行,然后在航行过程中借助行星的引力来加速或改变探测器飞行方向,从而最终飞向目标。这种借助行星引力支援的飞行,通常称为“引力助推”。这就是说,在星际航行中可以利用行星的引力作用改变探测器的
运动速度和方向,从而可以在没有任何动力消耗的情况下对探测器加速,从而继续行程。这就像蛙跳一样,不断从一颗行星跳向另一颗行星,因此引力助推又被形象地形容为“
引力跳板”。
从地球到土星的情况正是如此,地球与土星之间即使最短距离也有12亿千米,从地球要穿越火星轨道、小行星带、木星轨道才能到达土星,而且是逆着太阳引力场的方向飞行,所需的能量更大。
“卡西尼”号探测器长6.6米,宽3.9米,总重将近6吨,相当于三只成年大象的体重,在路途遥远并且逆太阳引力场飞行的情况下,即使用目前推力最大的“大力神4B”火箭也无法把这个庞然大物直接送达土星,连送达木星都不可能!因此它只能通过多次借力飞行,利用金星、木星等的引力来完成这次“长征”。
引力助推作用
那么,“引力助推”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引力助推”可以帮助探测器在不耗费大量助推剂的情况下,飞往遥远的外行星执行探测任务。当探测器接近行星时,行星好像以一根弹力强大的橡皮筋套住宇宙飞船,拉住它一起快速绕着太阳跑。当探测器以切线飞越行星时,行星像是弹弓一样,将探测器以一定的角度由另一方向甩射出去,达到不费燃料就能加速并急转弯的目的。
为了准确利用借力飞行,科学家事先确定了探测器飞入行星的高度和角度,并进行跟踪、监测和调整,只要确切掌握探测器在任何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就能对它的轨道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探测器不被行星捕获,又能顺利获得加速。
那么探测器是如何借到了那么多速度的呢?或许简化在一个平面上来探讨这个问题更好理解,如果以静止的行星为参照,飞船切入行星轨道前并不受行星引力作用,因此速度是一个定量。当顺势切入行星轨道时,由于受到行星引力作用而加速飞行,当达到行星的逃逸边缘后,行星引力消失,飞船速度大小又回复到飞入行星时的定量。这个过程和我们骑自行车上下一个U坡的情形相似。当我们骑车从坡顶向坡底行进时,由于地球引力作用,速度会越来越快,到坡底时达到最大速度,但是当我们接着从坡底冲上对面的坡面的时候,速度又会逐渐地降下来,等到达对面的坡顶的时候,速度又回来原来的下坡前的速度。但这个时候我们的行进方向却产生了改变,原来我们是向下而行。
如果真是这么简单的过程,那么何来引力加速呢?秘密就在于行星并非真的静止不动,它以巨大的角动量绕太阳转动。如果我们把太阳系的运动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在太阳系整体的角动量中,太阳自身的角动量只占2%,其它98%的角动量都被围绕太阳的星体占有,可以想象,行星的角动量是大得惊人的!飞船切入行星轨道后,像行星的其它卫星一样也同时分得了行星的一部分角动量,如图所示,这个角速度分别加在了飞船飞入和飞出行星时的速度里,如果以太阳为参照,飞船最终飞出行星的速度不仅改变了方向,同时也增加了大小。行星损失了极小一部分角动量,对它本身来说微不足道,可是飞船得到的这些角动量对它可是意义非凡,这些能量足以支撑它飞抵下一个加油站,顺利到达目的地。
而且,引力助推技术也能减少飞船的轨道运行动力,比如像“
伽利略”号就有过那样的经历。伽利略号曾在木星的最大的卫星爱莪前面作定点飞越,由于是从爱莪卫星前面定点飞越而不是从其后翼,所以情况和前面提到的正好相反。当飞船飞离时,其运行方向也会改变,但速度却降低了,这就如同我们骑车上下一个∩形的坡一样。在分析这个情况时,请大家别忘了,爱莪卫星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点,只是它不是围绕太阳转动,而是围绕木星运行。这样,伽利略号就能利用引力助推降低飞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