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菜豆花叶病毒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分布

热带、亚热带、温带均有发生,欧、亚、美、非、澳各大洲都有报道。发生的国家有印度、捷克、匈牙利、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尼日利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和巴西。

寄主

寄主范围很窄,多为豆科植物,自然寄主为菜豆Phaseolus vulgaris、豇豆Vigna sinensis,人工接种寄主为大豆、绿豆、赤小豆、红花菜豆、棉豆、豌豆、蚕豆、草木樨等约12个属23种植物。

生物学特性 

病毒粒体为等轴对称多面体,直径约 28~30nm,分子量6.1~6.6×106,扩散系数1.34×10-7cm2/秒,等电点pH3.9~6.0,随毒株而异。部分比容为0.69~0.700。电泳移动率在pH7.0和离子强度为0.02时,一种毒株的电泳迁移率为-4.0× 10-5cm2/秒/伏。260nm吸收值(1mg/ml/cm光程):5.85。260/280比值:1.6。沉降系数为25S。
在寄主植物中病毒浓度较高,可以用系统感染的大豆、菜豆、豇豆作繁殖寄主,提纯比较容易获得纯化的病毒制剂。病毒汁液的稳定性,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在菜豆和豇豆汁液中,病毒的致死温度为90~95℃,稀释终点为10-5~10-6,体外存活期(18~22℃)为20~1.65天。

株系

(1)典型的菜豆株系(B株系)系统侵染大多数菜豆品种,在另一些菜品种上产生局部斑,能侵染部分其他豆科植物,但不感染豇豆和易感染豇豆株系的其他豆科植物;
(2)严重的菜豆花叶株系,或称墨西哥株系(M株系),在普通菜豆上比典型株系引起的症状更严重,为局部坏死和有坏死的系统症状,也感染豇豆;
(3)豇豆株系(C株系)系统感染大多数豇豆品种,也能侵染其他豆科植物,但除侵染菜豆Pinto品种不产生症状或接种叶出现明显局部斑外,不侵染普通菜豆;
(4)加纳豇豆株系(C株系)系统侵染很多豇豆品种,也可以侵染部分菜豆栽培品种,引起局部坏死斑或系统侵染,但不表现症状。
(5)抗碎色株系是从一些系统感染抗B株系的菜豆栽培品种上分离出来的。

传播途径

汁液接种最易传毒。种子带毒传毒,菜豆种传率1~5%,豇豆种传率比较高,一般为5~40%。如果种子发芽,其幼苗与感病的汁液接触或种植在靠近感病植物附近的土壤中也可传播病毒。
花粉粒外壁可污染病毒。
传播介体为菜豆叶甲(Ceratoma trifurcata)和Epilachna variveris,在尼日利亚的株系是由另外一种叶甲Oothcca mutabilis传播的。

检验方法

接种鉴别寄主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有的品种产生系统症状,多为斑驳、花叶。也有皱缩和沿叶脉变绿,但无局部症状,有的品种为局部坏死症状,而无系统花叶、斑驳症状。有的症状很轻微,易于忽视。如接"Pinto",接种后3~5天,单叶出现2~3mm局部坏死斑,斑多时可成片枯死,也可出现脉坏死,在叶柄基部与主茎相连处有紫褐色条纹,长约1~1.5cm。大豆(Glycine max)系统斑驳,症状轻重取决于品种,如"猴子毛"品种,接种后5~7天,单叶褪绿,有时出现1mm斑,再后5~10天,幼叶斑驳。豇豆(Vigna sinensis)有些品种发生小型坏死性局部病斑,继后无系统感染,其他品种产生局部褪绿斑,随后呈现显著的斑驳,粗缩花叶或沿脉变绿。昆诺阿藜(Chenopodium quinoa)和番杏(Tetragonia expansa)不侵染。
血清学检测
琼脂双扩散,适于检测有症鉴别寄主的病汁,植检实验所的抗血清适宜稀释度为1/100~1/400.SPA-ELISA适宜检测大量样品,第1抗体用 1/6000稀释度的抗血清,第2抗体用1/3000,待检病汁稀释1/50或1/100。
免疫电镜
具体检验步骤:样品灭虫→播种或植插→用SPA-ELISA检测全部样品,分组进行(按5、10或20株为一组)→阳性反应组的各单株再用 SPA-ELISA测找出阳性单株→将阳性反应单株接鉴别寄主→阳性症状的单株,再用琼脂双扩散或同时用免疫电镜检证。凡多种方法为阳性者,经分析判断出带毒样品。
有关检疫规定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是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性病毒,应严格限制从疫区引进传毒寄主植物种子。必须引进的需由输出国出具检疫证书,引进后需在核定的隔离检疫圃内试种检查。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