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5年,儒尔当率桑布尔-默兹军团约10万人在科布伦次(今属德国)与奥地利元帅克勒费的约10万联军对峙。9月6日,儒尔当打破了僵局,渡过
美因河后攻占了法兰克福。但10月初在霍施特被奥军击败。这是因为莱茵-摩泽尔军团司令皮什格鲁将军的叛变:他被保皇党收买,投奔联军并泄露了作战计划。1796年6月10日,为了让莫罗将军能够入侵
巴伐利亚,儒尔当受命渡过莱茵河,吸引了奥地利查理大公的部队北移。完成使命后,他率部撤过莱茵河。查理大公命令沃滕斯莱本将军率领36000人监视儒尔当,自己去迎击莫罗。但儒尔当立即重渡莱茵河,击败沃滕斯莱本,并和莫罗形成对查理的夹攻之势。但是,儒尔当没有把对查理的攻势坚持下去,转而全力攻击沃滕斯莱本,这就给了查理进攻法军后方的机会。
右翼战败
8月24日,27000名奥军急行军至安贝格尔,攻击儒尔当的右翼;与此同时,沃滕斯莱本率残余的19000人也向儒尔当的正面发动反击。法军损失2000人,奥军只损失500人。灾难还没有结束,9月3日,儒尔当的30000名法军在
维尔茨堡与查理大公的44000名奥军决战,法军大败,损失3000人和7门大炮(奥军损失1500人),并毫无秩序的撤过了莱茵河,甚至过河后仍在继续溃逃。因此,迫使已经攻入巴伐利亚的莫罗无法发展胜利,也只好跟着撤退回来。此战之后,将军们对儒尔当失去了信任,他只好弃军从政,1797和1798年两度当选"五百人院"主席。1798年底,他又重返军队担任
多瑙河军团司令。1799年3月,他率军渡过莱茵河,攻击查理的右翼。起初有一些进展,但查理拼死抵抗,并调来其余的军队,从而占据了优势。3月25日,46000名奥军和38000名法军在施托卡赫会战。法军主动进攻,使奥军损失6000人,自己只损失3600人,但攻势最后失败了,多由平民组成、缺乏纪律的法军开始动摇。儒尔当乘夜幕降临时撤退,这次退却组织得很好,没有损失撤过了莱茵河。随后,儒尔当辞职,其部队交由
马塞纳将军率领。
选入元老院
此后,儒尔当再次被选入元老院,并在11月9日的雾月政变中反对拿破仑。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后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步兵和炮兵总监。1800年被任命为
皮埃蒙特总督。1802年任意大利军团司令。1804年被封为帝国元帅,时年42岁。1806年成为那不勒斯国王约瑟夫(拿破仑一世之兄)的参谋长。 1808年随约瑟夫(被封为西班牙国王)前往西班牙。在此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惑和失望:"西班牙军队每当一打散,马上就会重新组织起来,居民一看见法国人就逃走。我们的军队在自己的刺刀以外,就什么也控制不了。"在一次又一次失败面前,他失去了胜利的信心。1809年7月,因为在塔拉韦腊之战失败(实际上此战失败是因为先锋维克多元帅抢功所致)而被免职。
马德里总督
1811年任马德里总督。1812年10月拒绝接受南方军团司令的任命,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指挥那几位骄横跋扈的元帅。1813年,再次担任约瑟夫的参谋长。这时,他已经51岁,健康日趋衰退,要他去领导那些难以驾驭的将领,支撑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担负这种需要极大魄力的任务,是完全不适宜的。这年5月,英国的
威灵顿将军调集106000人的联军(英军52000人、葡军29000人、西军25000 人)东进,而儒尔当手中只有45000人,不要说进攻,就是防御也很困难。法军只得一路东撤,期待与另两个军团会合。但
威灵顿大胆迂回敌后,率领大军翻越坎塔布连山,打算一举截断法军退路,全歼法军主力。6月18日,联军将法军堵在了维多利亚盆地,虽然援军未到,但约瑟夫见已无退路,只得仓促迎战,而儒尔当由于意见不一,和国王大吵一架后闭门不出,使得法军更是群龙无首。
元帅称号
6月21日,在英军的猛攻下,法军大败,丢掉了几乎所有军需物资和大炮。连儒尔当的镶金元帅杖也被英军缴获。
威灵顿将这珍贵的战利品呈献英国摄政王,从而使自己得到了元帅的称号。尽管儒尔当对维多利亚的灾难不负有责任,但他还是被迫退出现役。1814年拿破仑一世退位后,他宣布支持路易十八,因此受到褒奖。1815年,他重归拿破仑一世麾下,受封为法国贵族,并被委任为莱茵军团司令。拿破仑一世再次退位后,他重新投效路易十八,负责主持对
内伊元帅的军事审判,并与莫尔蒂埃、
马塞纳、
奥热罗三位元帅一起确认了内伊所称的法庭无权对其审判的要求,但仍挽救不了内伊的性命。1830年7月出任外交大臣。1833年11月23日,儒尔当在巴黎去世,享年71岁。
评价
儒尔当是一位勇敢、合格但不杰出的指挥官。同时,他是一位能干的组织者和行政专家。他思考周密,条理清晰,但缺乏魄力,且重名而不易被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