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藻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原因概况

发生“倒藻”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气温的突变。二是人为管理不当,包括施肥补肥时机把握不好,换添水的时间、数量不对,换添水之后没有及时保肥,消毒药用量和时间不妥等
“倒藻”水域

“倒藻”水域

形成过程

发生倒藻”时,水体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水中少了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溶解氧下降,二氧化碳增加,导致pH值迅速下降,一般会在7.5以下。二,由于大量死藻的分解,会加大氧的消耗,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而池塘本身的自净细菌不能及时分解大量的死藻,特别是遇上阴雨天时更明显。三,水中的原生动物大量繁殖起来,反过来抑制藻类的生长。四,缺乏藻类的沉降作用,水中悬浮物(微尘、粪便、死藻等)成混浊状态。

主要危害

藻类 老化导致鱼类突然死亡,池水透明度过大,引起底栖青苔滋生。青苔光合作用较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引起有害菌大量繁殖。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氨氮、亚硝酸盐过高。而且池水清澈见底,不利于鱼虾的栖息,会导致鱼虾藻类毒素中毒、缺氧、发病、死亡等。
倒藻

倒藻

对于虾类

如果处理不善,“倒藻”会导致养殖对虾缺氧、发病甚至大量死亡。

对于鱼类

倒藻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气,使鱼类缺氧而厌食甚至死亡。

预防措施

措施

1、高温季节应保持每天加少量水(一定要在早上加)。
2、经常补充少量的肥(发酵过后是最好的)。
3、补充微量元素(高温季节最容易缺少微量元素 特别是镁和炭)。
4、多开氧机(预防水分层)。
5、泼洒清热解毒的药物。

方法

处理方法:①检测pH值,如果偏低,用生石灰水泼洒调节;②注意增氧 ,特别是对虾规格较大或密度较大时,同时投放抗应激和解毒的药物;③补充新水,肥塘;④检测水中是否有大量原生动物,如果是则应先杀灭后再肥塘;⑤有时绿色的水体变混浊后,其中会有大量的甲藻,水色是黄泥色的,此时应用灭藻剂来处理,再考虑肥水;⑥切忌盲目施放肥料、底改和活菌,以致延误时机并加大处理难度。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