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瑞典Leksell教授首先提出了放射外科治疗的设想,并设计了第一个放射治疗设备。将第一代脑立体定向仪的C形臂上的导向仪与一个中电压的 X 射线球管相连接,使发出的X射线沿C形臂轨迹旋转,从而使射线汇聚于圆心靶点。第一例治疗的病人为
三叉神经痛,靶点为三叉神经半月节,病人取得长期止痛的良好效果,不再需要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Leksell与物理学家Larsson合作, 采用
回旋加速器所产生的质子束以及早期的
直线加速器作为放射外科的工具,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为寻求放射外科的不同治疗方式及应用不同放射线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1]
第一台伽玛刀于1967年研制成功,采用179个Co-60放射源,固定在半球样的头盔里,另配有三种可变换的外准直器,使射线束的直径分别为4、8、14mm。1974年第二台伽马刀在瑞典Karolinska医院安装,1984年第三台在阿根廷的Buenos Aries安装,1985年第四台在英国的Shiffield安装,后两台伽玛刀的放射性钴源增加到201个。1987年第五台伽玛刀在美国 Pittsburg 大学医学院安装,增加了直径18mm的准直器,并且引入计算机系统使不同准直器可以根据治疗容积的大小在剂量计划中综合应用。此后伽玛刀日趋完善,并逐步扩展到了世界各地。
[1]
大多数正在使用的为Leksell B型伽玛刀,主要由内置钴源的半球形中央体、外准直器、治疗床、控制台和剂量计划系统构成。201个钴源分布于中央体内,呈半截球形,每个源体长20mm,直径1mm。其又称钴针,初装时活度为 30Ci,共计约 6000Ci。用18mm的外准直器在16cm的
聚苯乙烯体模中心测量,其
吸收剂量率为3Gy/min。 因为60Co的半衰期为5.27年,经5~7年的使用后应更换钴源,以保证治疗剂量率,节省治疗时间。1999年Leksell C型伽玛刀诞生,将剂量计划的进步与机器人技术结合到了一起,主要特征包括 :自动定位系统(APS)、头盔交换机、 头盔运转车、坐标显微操作器,以及彩色编码的准直器和塞子。重大的突破在于省去了多等中心剂量计划中人工调整坐标的操作,自动定位系统会根据计算机建立的剂量计划中的靶点坐标,自动调整患者头部,移到相应坐标位置。 第一台C型伽玛刀于 2000 年安装在美国 Pittsburg 大学。
1994 年 7 月在中国深圳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旋转式伽玛刀,使用了30个60Co 放射源,装载在半球形的头盔中。其第二级准直器是一同轴半球形头盔,有6组孔,每组5个孔,孔的排列形式与放射源一致,通过调整准直器的某一组孔与放射源的对正位置可以形成直径分别为 4、8、 14、18mm的射线束。非治疗状态时,其可以使放射源对正在屏蔽位置以减少放射污染,治疗时放射源和准直器一同旋转,在靶点形成一个旋转聚焦的高剂量区。
主要优点为 :
1 高度自动化,无需人工更换外准直器 ;
2 采用旋转聚焦的手段,使射线在靶区外的正常组织中分布更均匀, 降低了正常组织的损伤 ;
3 在准直器上增加了屏蔽棒,进一步降低了辐射泄露 ;
4 钴源数量减少,降低了安装及换源的费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