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附儒说
即以伊斯兰教教义附和儒家学说立论。它首见于元至正八年(1348)立河北省定州《重建礼拜寺记》碑,碑文云:伊斯兰教“以事天为本而无象设”,“夫不惟无形无象与周雅无声无臭之旨吻合,抑且五伦全备,与周书五典五停之义又符契而无所殊焉。”从信仰、社会伦理等方面阐述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的一致性。学术界有人认为此碑文是“伊斯兰教附儒”的开始。明嘉靖七年(1528)山东济南清真大寺的《来复铭》碑,从“无极太极,两仪五行”起文,通篇谈心性、气化与存心养性事天之说。开清代以来的汉文著述中用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附和儒家的“忠孝”、“忠恕”思想之先河。
以儒释伊说
认为“清真一教,不偏不倚,直与中国圣人之教理同道合”。王岱舆、刘智等人采用儒家义理解说伊斯兰教是“会通儒书,详明注释”,有的认为是吸收儒家学说,或采用了儒家思想与伊斯兰教相结合的方式,如用儒家的“三纲五常”解释伊斯兰教的天命五功。
伊儒互补说
认为“天方之经,大同孔孟之旨”,或“儒言中天而不官先天与后天,清真兼言先后天”。因此伊斯兰教“有补于儒教”、“隐与儒教相表里”。
利用宋儒的哲学表达形式
宣扬伊斯兰教教义。如“太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译著特别重视“正教贵一”,以之与真、数、体合用,出现了真一、数一、体一等哲学概念,构建了译著的理论框架,突出了伊斯兰教一神论哲学,也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前人称之为“用儒文传西学”或“原儒语以明大义”。此说在上述各家著述的序言中多有提及,有的还是汉族士大夫的看法。
外儒内伊说或称为装饰说
认为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种外来思潮与学说,不乔装打扮,采用一种“保护色”,就不会见容于当时。伊斯兰教译著也是这样,“义以穆为主,文以孔为用”。杨仲明的《四教要括》就采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