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好成绩
东道主效应--历史上最弱的东道主也没输球
东道主效应--历史上最弱的东道主也没输球
从1930年的乌拉圭到2010年的南非,
世界杯已经走过了80年。每一届的世界杯,
东道主球队的表现总会成为焦点。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总能利用承办世界杯的便利获得好成绩。历史上,共有6支球队凭借东道主身份获得了世界杯冠军,他们分别是1930年的
乌拉圭,1934年的意大利,1966年的英格兰,1974年的前西德,1978年的阿根廷和1998年的法国。毫无疑问的是,在当届世界杯上,以上六支球队均获得了诸多便利,比如避开了强敌,比如在裁判等敏感问题上直接或间接获益,比如拥有以逸待劳的优势。
东道主优势
世界杯东道主的优势有多大?有数字为证:过往19支东道主中(2002年世界杯日本、韩国均为东道主),57.9%的球队(11支)最终名列三甲,进军八强的比例高达84.2%,换言之,东道主有几近6成的可能入围三甲。
经济利益保送东道主
想要明白东道主的优势何在,首先要搞清世界杯强大的“吸金力”。此前2届世界杯,东道主和国际足联都赚得“盆满钵满”,2002年世界杯东道主的直接经济收入高达180亿欧元(盈利2亿欧元),2006年世界杯德国也入账100亿欧元(盈利1.35亿欧元),而国际足联仅电视转播费一项两届世界杯就获利20亿美元。德国世界杯收入源自东道主入围四强带来的高额票房以及附加经济力,保送东道主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
地利人和优势
过往18届世界杯,欧洲、南美球队各有9次抡元,但“外战无冠”的魔咒颇令欧陆豪强尴尬,“内战内行”的欧洲球队9次捧杯均是在欧洲大陆,却从未在欧洲以外举办的世界杯夺冠。南美三强中,巴西人适应力最强,5次抡元倒有4次是在本土之外(1962年智利世界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1994年美国世界杯、2002年韩日世界杯),阿根廷先后在本土和墨西哥两度登顶,乌拉圭则是在本土和巴西捧杯。如此水土不服,多少能说明“天时地利”的重要性!
东道主“借东风”的案例不胜枚举:1970、1986年世界杯墨西哥借助高原优势杀入八强,1966年世界杯英格兰在温布利球场七战成神,1994年美国世界杯顶着12点酷热的太阳做赛均是经典战例!适应气候、场地条件之外,球迷乃至本国政府的支持自然也是优势,首届世界杯决赛70000人的球场涌入90000名观众、1978年世界杯漫天飞舞的蓝白纸屑、2002世界杯韩国“红魔”名动天下,1966年世界杯三名英格兰球迷甚至在比赛尚未结束时就冲入场地庆祝,球迷的巨大热情往往会推动球员的强大动力。
东道主潜规则
世界杯从无东道主小组赛出局的先例,如何保送东道主进军淘汰赛?抽签时“
暗箱操作”自然难免,1994年世界杯美国与瑞士、哥伦比亚、罗马尼亚同组,1998年世界杯法国的小组对手是沙特阿拉伯、丹麦、南非,2002年世界杯日本与比利时、俄罗斯、突尼斯同组,2006年世界杯的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波兰更是很难给德国人制造威胁,谁不羡慕东道主的“好手气”。
有好事者总结“世界杯十大争议事件”,不幸的是其中竟有六件冤案为东道主“制造”,阿根廷1978年登顶,韩国2002年连克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英格兰1966年决赛赫斯特的疑问球都是“黑哨”改变比赛走势的经典战例,至于1970年世界杯墨西哥球员抢罚对手的任意球更成为让人瞠目结舌的荒唐一幕,荷兰人1974和1978年两度负于东道主,是实力不济还是运气作怪,恐怕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