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百科内容来自于: 百度百科

伍子胥(冯至所著小说)

伍子胥(冯至所著小说)
四十年代初,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冯至,住在昆明城郊的乡间农舍里,课余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抗战爆发以来在从沿海到内地的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安定下来了,但一路上自己祖国大地上的痛苦、呻吟,深深刺激了他,早已走学者之路的冯至,情不自禁地又一次燃起了创作的激情。1941年,他写就了著名的诗集《十四行集》;1942年又开始写作《伍子胥》,实现多年前的夙愿。
冯至告诉我们他的审美观:正如物体的抛落,这中间有刹那的停留与陨落,人生正是“这停留与陨落结成的连锁”,“ 因为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1] 冯至将这样的思想用来指导创作,出现在他笔下和读者眼前的古代历史人物伍子胥的形象便产生了。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人,父兄被杀,自己也被迫流浪,胸怀复仇大愿,一路漂泊,遇到许多人事,对他的复仇有不同的影响,引起他不同的感觉和体验。这是一个复仇的抉择在一些列的情境中经受考验,不断进行矫正性选择的主题。古人伍子胥被冯至描绘成阐释“选择”哲学命题的“存在主义”式的英雄。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伍子胥(公元前559 —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 ,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