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是社会制的一环,但由于长久以来,我们对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认为理所当然,而不加以怀疑和批判,因此它已逐渐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或是意识型态的制造所,至于教育理想的实践-如促进社会均等,维护社会正义、发展个人潜能,却成为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伊利希“反学校化教育”实融合了人文主义的宗教情怀、社会批判理论的意识型态和进步主义的反传统观。
1960年代Illich提出的「非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到1990年代Gardner的「理解学习(understanding),他们提醒著我们:学校可以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但也可以是把知识僵死在那里的...
基于144个网页-相关网页
伊里奇是“非学校化社会”理论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
Illich is a founder of the theory of "deschooling society" and a advocate of "deschooling movement".
针对于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与弊端,作者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非学校化社会。
For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ects of the current school education, the author wonder to construct a new type of society-the non-school society.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