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子边,因是在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故又称柳条边。柳条边是清廷为维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而修筑,始筑于崇德三年(1638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后来在部分地段有所扩展。由于关内移民的不断涌入,后来又荒废失修,柳条边形同虚设。道光二十年(1840)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完全废驰。 柳条边共设边门21座(后减为20座)、边台168座,数百水口(柳边横跨江河处称水口),分为东、西、北三段。以今辽宁省威远堡镇为交点向东南、西南、东北方向延伸,呈人字形。东段从威远堡镇向东南到辽宁省凤城市(1638-1661年),西段自威远堡镇向西南至山海关与长城相连(1648-1654年),这两段全长975公里,因修建时间较早而称“老边”,由盛京将军管辖。北段自威远堡镇向东北到吉林省吉林市北部的法特镇(1670-1681年),全长约345公里,相对于“老边”而称“新边”,由吉林将军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