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p

副现象论

网络释义专业释义

  [心理] epiphenomenalism

副现象论

基于1个网页-相关网页

  • epiphenomenalism

·2,447,543篇论文数据,部分数据来源于NoteExpress

百科

副现象论

认为意识是行为产生的附带现象而不起任何作用的心身关系理论。它曾流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其思想可溯源于英国唯物论哲学家T.霍布斯。他在17世纪中期首先提出副现象论。他绝对否认非物质实体的存在,而认为一切“精神”均为人类臆想的产物,因为心只是身的非因果性产物。到19世纪末,这一思想发展为:意识过程由脑过程所产生,意识流伴随脑过程流。系统阐述副现象论并使它流传开来的是T.H.赫胥黎。他在《方法与结果》(1898)一书中明确地阐述这一观点:“意识……似乎与身体的机制相联系,它仅只作为身体活动的副产品,而且它完全没有改变该活动的力量,正象伴随发动机活动的声音并不影响该机的机械作用一样”。20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界仍不断出现副现象论者。新行为主义B.F.斯金纳在1974年出版的总结性论著《关于行为主义》一书中,再度强调了副现象论。他指出,世界只有一个物理维度或方面,其因果性是自然的封闭的因果性。意识只是这物理世界的副产品,不能参与物理世界的因果锁链。

详细内容

以上来源于: 百度百科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
小调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进来说说原因吧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