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男,1956年生。现任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1982年
复旦大学物理二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
教;1989年国家公派赴
日本东京大学留学;1995年获(环境化学)理学博士,同年回国;1996年至2004年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1997年10月至1998年3月受聘赴日本担任
广岛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10月至2003年7月兼任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上海市学位办主任;2003年7月至2003年11月任上海市教委副秘书长;2003年11月起任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学术兼职
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专业方向为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
环境信息系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迄今负责并完成国家、地方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项1项,负责大气环境国际合作项目3项,目前正在承担的
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
研究专长:大气中超微量物质的分析方法和特性研究。
1990年以来,先后14次在国际大气化学会议、
日本化学会、日本分析化学会和环境科学年会上作专题学术报告,受到各国专家高度评价,中国和日本的媒体多次专题报道。1995年3月回国后,在
复旦大学建立了大气环境实验室,负责组织国际会议三次,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如ES&T、Chem.Lett.、Intern.J.Environ.Anal.Chem.等),编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著作6本。还负责与
美国、
日本和北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5项。1982年被评为“上海市高等院校学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获1997年上海市"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998年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出席1999年全国留学回国成果汇报会。2001年和2002年连续获
上海市人民政府嘉奖。
科研项目
1. “大气中超痕量氟利昂类物质浓度的时空变化”,上海市“曙光计划” 项目;
2. “大气中破坏臭氧层的超痕量气体动态变化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提高ECD灵敏度的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长江三角洲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生态系统和气候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上项目;
5. “Ozone Layer Internationally Coordinated Research Project”,
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基金项目;
6. “环保型经济成长相关的技术和经济系统的研究”,与
日本广岛大学的国际合作项目;
7. “中日据点大学方式交流项目”,教育部与
日本学术振兴会国际合作项目;
8. “新型微分光学大气分析仪”研制,与瑞典Gothenburg /Chalmers大学、德国Heidelberg 大学的国际
合作项目,上海市环保局科技攻关项目;
9. “大气中的亚硝酸及其大气氧化潜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研究”,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
11. “上海市机动车污染控制的政策和措施研究”,上海市环保局科技攻关项目;
12. 长三角大气环境保护规划专题研究,上海市环保局科技攻关项目
主要成果
1. “夫朗和费线对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测量大气污染气体影响的研究”,物理学报,Vol.54,NO.9,
2005,pp.4445-4450
2. “居室空气中PM2.5上PAHs的定量分析”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01期
3. “Observations of carbon disulfide by 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n
Shanghai”,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Vol. 31, L11107, doi:10.1029/2004GL019543, 2004
4. “上海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研究”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06期
5. “碳键机制(CB-IV)模拟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研究”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04期
6.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测量大气中的亚硝酸”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04期
7. “上海市A城区大气PM_(10)、PM_(2.5)污染与居民日死亡数的相关分析” 卫生研究 2004年03期
8. “实施战略环境评价(SEA)的基本框架设计及SEA管理模式的实现” 环境科学学报 2003年06期
9. “上海市大气PM_(2.5)中溶剂可抽提有机物的特征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 2003年05期
10. “Characteristics of observed trace gaseous pollutants in the Yangtze Delta” Science in
China,Ser.D 2003年04期